
吉林省长春市推进伊通河综合治理
拓展城市绿色空间
本报记者 汪志球 刘以晴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30日 第 14 版)
核心阅读
伊通河,是吉林省长春市的母亲河,承载着沿岸市民的生活所需。曾经,由于沿岸开发原因,伊通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近年来,长春开展伊通河综合治理,全区域、全流域、全方位进行生态修复,让伊通河不仅成为城市景观带,更成为地方发展活力源。
眼下的吉林长春,伊通河畔梅花大道,粉红色花朵缀满枝头,汇成一道绵延数里的花海长廊,市民争相赏花打卡、流连忘返。
步道上,家住附近的市民刘博宇热身完毕,正准备开跑:“现在,伊通河附近环境不错,咱在家门口就能健身。”4月20日,他还和千余位跑步爱好者一道参加了2025长春伊通河环伊春季赛。
伊通河贯穿长春城南北,一度遭到污染,水质恶化。经过系统治理,如今,伊通河水环境得到改善,成为城市绿色空间新增量。
清污、建管网,消除黑臭水体
晌午日头正好,伊通河流经的长春市南溪湿地公园,朱光亭等几位鸟类摄影爱好者正聚在一块儿交流最近拍到的好照片。“现在水鸟越来越多了。”朱光亭感慨。
伊通河,河道自然长度342.5公里,流域面积8440平方公里,其中长春段长232公里,被称为长春的母亲河。
然而,早些年,南溪湿地污水横流,水面日渐干涸萎缩,几乎被各类垃圾淹没的土地上,分散着数个黑臭小河泡,这也是伊通河污染情况的缩影。
由于植被破坏、沿岸开发等多种因素,各类废水、垃圾等被排进河道、堆在河岸。治理前,伊通河长春城区段流域范围内有多处黑臭水体。
2016年,长春市启动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治理范围涵盖伊通河城区中段、南南段、北北段等九大水系。这是长春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治污最坚决的生态治理工程。
“水体是联通的,必须全区域、全流域、全方位综合治理。”长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长城介绍。
近年来,上游的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实施水源保护、污染底泥清理、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工程,对伊通河水环境进行治理。
治理伊通河,长春如何下好“一盘棋”?长春市党政主要领导挂帅成立伊通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根据工程建设需求和水系布局,设立11个工作组和16个工程指挥部,邀请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参与方案设计。
治理河道及附近污染,开展河道清淤、垃圾清理、沿岸畜禽养殖场搬迁……不同河段因地制宜,同步展开。建设配套设施,铺设管线,将原本要流入伊通河的污水引至附近提标扩建后的污水处理厂;河道引水、建设涵洞“两步走”,小河泡汇成大水面……
治理期间,伊通河沿岸新建污水干管120公里,完成河道底泥清淤约350万立方米,城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开展工程建设,防洪治污同步推进
长春市南关区工业轨迹园内,伊通河城区段园林养护及环境卫生一标段负责人刘阳告诉记者:“近几年,这里种了很多树,水质也越来越好。”
河水滋养草木,草木根系又如同天然“滤芯”,帮助拦截降解沿岸污染物。水体治理工作基本完成后,长春市积极推进生态缓冲带修复、增加(恢复)湿地面积、氧化塘设置等工作,开展伊通河水生态修复,稳步恢复河水自净能力。
如何守住治理成效?2017年11月15日,伊通河综合治理中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同年,长春印发《主城区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明确在推进伊通河流域综合治理“治”的基础上,以属地为主、以区为单位,管理与保护同步推进,有效衔接“河长制”。进行属地管理的同时,建立水利、环保、建设等多个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并将主城区各流域水污染排查及防治工作纳入督查考核。
截至目前,长春市新立城水库累计为伊通河生态补水2.8亿多立方米,有效缓解重要支流水源短缺问题。
覆盖河流中段超15公里的智慧水务系统对管道流量、沿岸情况、水体表面进行全方位监测。
充分发挥基层履职效能,全面提升河湖精细化管护水平,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护河行动中来。手持打捞网,南关区明珠社区工作人员杨红娟边捞水里垃圾,边和居民唠嗑,“保护这河,离不开大家努力。”
伊通河治理工程共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110公里,与2015年相比,河道水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当年,河岸边只有个石头堤,雨一急,水直往外漫。”谈起伊通河,不同于其他市民,家住附近的胡女士更多的是担心。伊通河水系多为自然河道,自净修复能力强的同时,部分河段也存在堤防损毁、河道淤积等问题,加之沿岸部分居民区距水体只有几百米远,防汛隐患不小。
为保证水安全,长春市坚持防洪治污同步推进,陆续开展防洪堤建设、堤坝加固、生态护岸修建等项目。
建设游憩设施,让市民共享治理成果
傍晚时分,天气渐凉,伊通河畔滨水绿道,市民李君正在骑行。在这里,人行道被粉刷成红色,外围还建有自行车道。
“近几年,伊通河更有科技感了。”李君说,绿道设有多个智慧打卡桩,通过扫描二维码,运动里程、时长等数据在手机上一目了然。
跟着李君骑行,走进伊通河沿岸的工业轨迹园,可以看到54路有轨电车、一汽工厂老照片、工人雕塑……这里记录着长春市的工业发展史,引得市民纷纷驻足。李君说,早几年,经过治理,伊通河附近尽管风景不错,“但没啥玩的,一到晚上,路灯昏暗,路也不平坦,愿意来的人不多。”
为丰富市民活动场地,伊通河中段共修建工业轨迹园、渔航文化公园等景观带。工业、渔业、林业……沿线公园各有主题,特色鲜明。沿河55公里绿道全线贯通,同时配有照明设备、广播系统、健身器材等,还修建了33座驿站供游览者休息。
现在,伊通河更好满足市民生活所需的同时,也推动着城市经济发展。
2020年,伊通河沿岸老城区改造开始。老旧城区排水管道“欠账多”,污水收集困难,不仅易造成河道水环境污染,而且也加大污水处理难度,影响市民生活质量。但拆除重建全部管道难度过大。
长春市选择尊重现状,分区分片,排水管线极度影响生产生活的,按要求重建;其他区块,通过拓宽管道、分片检修、扩建周边污水处理厂等方式,综合治理。“减少污染源的同时,尽可能不打扰居民。”李长城介绍。
沿着伊通河,长春新区北湖未来科学城重点产业园区、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吉林大学与长春新区共建的吉兴产业园等项目施工正酣。长春着力将伊通河部分河段打造为城市发展动力源,推动科技产业园、商务中心等在伊通河沿线布局。
“治理一条河,美丽一座城。我们借伊通河治理之机推进城市环境整治、完善防洪体系,也带动产业升级。”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恩惠说。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吉林频道
责编:刘晗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