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无助与愤怒,他们一无是处

袁大岛 2025-01-09 22:27:07

沟通是实现需求目标的互动,比如通过沟通解决问题,通过沟通了解彼此的意愿等等,

这些都是实现沟通目标的表现。

那么当我们谈及“什么话不要说”的这个话题时,

其实我们所谈及的,就是沟通无效这个问题的延展。

比如沟通有效的表现,就是需要通过沟通解决的问题,

那么沟通无效的表现,就是通过沟通没有解决问题,

甚至沟通之后,还让问题变得复杂,扩大问题的影响,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

礼貌保持微笑,

转身一言不发。

我们不能否定的是,确实存在一些人为因素之外的无效沟通,

这种无效沟通,是“禁止有效”和“需要无效”问题的膨胀,

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效果”的问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在经历过那些不是因为事,而是因为人导致的无效沟通之中,

渐渐意识到,如果不是事的问题,

而是人的问题,

那么想要解决问题,

就是在解决这个“导致无效沟通的人”。

沟通这件事,条件促成效果,效果影响结果。

条件够了,效果有了,

结果就会有。

条件不够,效果就不会出现,

那么结果,往往就会差强人意,甚至可能遗憾离场。

所以,条件是什么很重要,

能满足沟通需求的条件更重要,

但在见识过那些“看似复杂实则单纯的可怕”事件之后,

人们会意识到真正重要的还是人,

人的问题,真的很重要。

条件够了,但是人不接受,

贪得无厌的人,就不会让条件到达“够了”的效果,

你退让,他贪婪,

你妥协,他没完没了,

沟通必然无效,

沟通注定无效。

当某些问题已经摆上台面之后,

靠着偏激的说辞去掩饰自己的贪婪,

那往往就是终止沟通的信号,

而更有意思的现象还在后面,

当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被对方识破自己的丑陋想法之后,

沟通无效的结局,不是引起自我反省的条件,

而是会让对方去寻觅更多“支撑自己继续贪婪”的理由,

于是,某些人开始卖惨,

他们开始说,自己本就无辜,

他们开始强调,不是自己要的太多,

而是如果不要,自己就会痛苦难受。

然后呢?随之而来的愤怒,

那恼羞成怒的恼,变成了具象化的贪恋样貌,

让恼羞成怒的羞,化作一种标志性的,符号性的东西,

贴在了他们的面前,贴住了他们的一切,

而最后的怒,恼羞“成就”的怒,

则是他们自己扯掉最后一块遮羞布之后的代价:

遮羞布扯没了,

羞愧的人急了,

看戏的人乐了,

唯独问题本身,

不得不沉默了。

我们现在这个世道,在舆论需求上正在呈现出一种偏激化的演变,

看似对立的矛盾,实际上是在强调“谁吃亏谁占便宜”的问题,

但问题就在于,大多数心智正常的人,不会想着占便宜的问题,

可不占便宜,不等于接受吃亏。

其实纵观很多社会事件的发酵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总是有人强行拉扯出某些对立的关系,

来试图毁灭所有人,所有事,

还有些人的偏执需要一面大旗,

而那些真正的沉默者,其实他们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无论是年龄,地区,各阶层,

还是性别,心态,各行各业,

总有人的心态是平和的,

总有人的需求是清醒的,

我们不能因为那些互联网上跳着脚骂街的,

调弄着大家情绪的人,而忽视了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

以及我们必须面对的,必须沟通的事实。

因为那些沉默的大多数,都很清楚自己沉默的理由是什么,

但如果某一天,

某些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沉默的地步,

物极必反的代价,

沉默者必然爆发。

0 阅读:1

袁大岛

简介:用最实际的话语讲最实际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