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宜:拥抱数字化转型中国企业更为积极

特快专讯 2019-11-18 11:07:20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制造业从占全球比重不足3%一路上涨至超过30%,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以及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国内制造业与新兴技术的融合更加紧密,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为制造业提供智能化进阶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能性。

近日,施耐德电气主办的绿色能效全球创新案例挑战赛成功落幕,此项赛事面向全球大学生展开,已连续举办9年,今年中国区报名参赛队伍达到3000多支、参与学生5千余人。赛后,施耐德电气战略与发展高级副总裁熊宜与腾讯《深网》等多家媒体展开对话。在对话中,熊宜表示,“很多中国企业的高管比欧美企业的高管对数字化的理解更充分、更完整。”。同时熊宜也强调传统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好转型的目标,“是要开拓新业务,还是优化控制成本?”

针对5G,熊宜表示,5G会在一些场景里面先落地,他认为,“5G商用化的时间,中国会是最早的。中国的5G战略是非常领先的。”

以下为部分对话实录(在不改变原意前提下有所删减):

媒体:数字化时代,施耐德电气对未来大学生的发展有哪些需要?

熊宜:施耐德电气是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专家,无论是职场上的人才,还是大学生等在校人才,我们都希望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可持续发展活动,例如节能、提高生产效率、绿色智能制造等。以施耐德电气绿色能效全球创新案例挑战赛为例,我们对学生的期待有以下几点:创新精神、对数字化创新的理解和数字化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具备社会责任感。

媒体: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的意义、作用和好处?

熊宜: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多盈利渠道和新的业务模式,即开源和节流。首先,是开源。例如,如果一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是贩卖机器机床,假如未来能通过数字化把机床变成服务、数据,就能为客户提供增值。其次,是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节流问题,例如提升生产效率,内部数字化转型,节约生产成本。对于传统的离散制造和其他相对低水平的制造业来说,提高人工效率就是最基本的节流。举例来讲,企业应用数字化手段,原来需要一百个工人的一条生产线,现在可能只需要十个工人,就能够节约成本。化工、冶金这类复杂流程行业,则可以通过节约原材料、添加剂等原料,达到成本节约。

今年上半年,施耐德电气发布了《2019年全球数字化转型收益报告》,报告中的项目表明,完全数字化的能源管理和自动化系统可以全面减少碳排放量, 企业最高可将碳足迹减少50%,平均而言可减少20%。

媒体:很多企业谈到数字化投资成本比较高,施耐德电气如何帮助企业去平衡短期投资和未来规划之间的关系?现在的企业还会因为投资过大而对数字化转型比较谨慎吗?

熊宜:推动数字化转型或者数字化创新的过程中,投资回报无疑是企业的核心衡量指标。我们在帮客户做整体数字化转型设计规划以及方案建议的时候,会告诉客户:第一,客户总投入在未来的路径、投资分布以及每一个阶段所产出的价值。很多企业在谈投资回报的时候,可能看的是短期的绝对值,我认为我们需要看相对值、整体及分阶段的回报。第二,数字化的转型是一个过程,可能需要好多年才能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小步快跑、先软后硬的过程。“小步快跑”是指,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我们为客户推荐的方案也都是分阶段实现,即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效益逐步展现,这个过程要和很多中国企业数字化基础结合起来。如果企业还不会走,就先别跑。“先软后硬”是指,应该先从软件做起,将信息流打通、提升管理理念,然后再去配备自动化的硬件。如果企业先配备了自动化的设备,但管理跟不上,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问题,特别是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

媒体:中国制造业在数字化领域距离世界先进国家还有差距吗?原因是什么?

熊宜:各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不一样。相对而言,德国可能在工业4.0或智能制造方面走得比较快,德国企业的优势在于他们的方案和数字化场景很落地、很务实。他们真的通过系统,把相关内容打通,然后尽可能以用户和消费者为中心去生产,也就是柔性生产。面对个性化需求,就可以运用信息化方法,将客户需求重新进行组合和排列,让生产过程能够按照客户要求调整的同时,进行最高效的生产,而且过程中最好是没有人为的干预。德国工厂里每条线都是自动化的机械手,更容易去生产。生产出来之后,又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去进行不同的组合,再通过智能物流或仓储方案配送到不同的地方。整体的智能物流体系和智能生产体系的组合是很重要的。德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早,也更加落地。欧洲的智能制造大多是从中小企业做起,大企业其实很少,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制造领域的企业,大多是一两个亿、几个亿欧元规模的企业。

中国企业比较倾向于总体规划,东部和东南部的企业这方面的要求往往是比较快速的。而中西部的企业,他们采用更稳健的步伐去做数字化,获得了很多实际、显性的效果。中国企业虽然起步相对晚,但是接受程度很高。理念层面已经不是现在最大的问题。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甚至中层管理人员的理念都不存在问题,很多企业高管对数字化的理解比欧美企业高管更充分、更完整。我们在设计很多数字化的方案和应用的过程中,都强调要以用户为导向。从用户的视角,考虑用户的诉求和如何让用户会用数字化方案和应用。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去做方案,通过简化的方案以及辅助培训、变革管理等内容,让用户能够真正用起来。

媒体:传统企业,在做数字化转型的时候,遇到的难题主要有哪些?

熊宜:我认为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以下几点:

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带来的价值是否定义清晰。对于传统企业,数字化的目标是开拓新业务,还是优化成本、提升效率?很多企业思考数字化转型时,目标并不是特别清晰。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内向数字化相对比较容易,因为企业主要是优化自身。外向型数字化相对比较复杂、难度大。如果企业的想法是开拓一套新业务,那么挑战就很大,几年过去之后,可能还在摸索阶段。对传统企业来说,想清楚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才是最大的挑战。

技术不是核心瓶颈。今天的数字化转型技术,大多是指真正已经落地、能帮企业实现业务价值的技术,而不是高端的先进技术名词。除了这种最新的新兴技术以外,其他数字化技术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并不是瓶颈,没有最新的技术并不意味着企业无法实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开源节流等价值。

媒体:5G和数字化结合的时间,和技术落地的应用会是怎么样的?

熊宜:我觉得5G会在一些场景里面先落地。比如说在离散制造行业里有一些场景,实际上是将现场端的一些数据,通过一种更灵活的方式互相传输,其中包括一些大的图像、不同种类的数据,在一个更快、更分布式的工作场所快速传输,产生业务场景。另外,在电气系统(配电、供电系统)里也会有一些新的场景,包括三站合一、边缘数据中心、配电系统,以及5G的基站等,打包一个从硬到软的整体解决方案,布局在生产端工厂侧或者是小的供电侧,进行数据处理,将通讯信号处理和电力系统的处理整合在一起。很多大型企业都在做这方面的场景的尝试。

谈到5G技术商用化的时间,我认为中国将会是最早的。中国的5G战略是非常领先的。

0 阅读:0

特快专讯

简介:特快专讯以最快的速度为您分享,最新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