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基础是共同生活,在以共同生活为基础的家族圈子里,家人之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这几百几千年里,和家人一起生活是人们圈子重叠面最大的交互方式。
但过去几十年里,这一交互频率正在大幅下降。
工作越来越忙,不再按照传统家庭模式生活的年轻人,逐渐增多起来。
更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成年单身人口不到30%,如今这个数字超过50%。
单身也不再意味着一个人生活。
2020年第六次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一成年人单身时,近40%独居。
随着80后、90后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独居者这一比例还有增长趋势。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独居?独居者常常被视为冷漠的离群者,但研究发现,他们实际上社交非常活跃,甚至会在社交方面更加精力充沛。
研究人员认为社会的大力支持,促进了公共文化的发展,而独居者正是这个大文化中的推动力量之一。
那么,当代年轻人选择这样的居住方式,背后有什么原因呢?
让我们来看看。
其一,是提升了独居的经济条件。
在很多人眼里,能够自己单独租房住的人,大多数都是各种行业中的小有成就者。
在社会条件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现代社会,能跑赢通货膨胀维持中上水平生活已经不难。
想要实现独居,这点经济条件基本足够。
不太学生时代不算之后,这经济条件还将继续提高。
很多人通过事业成就感受自我价值,甚至会努力让自己取得更好成就,不忘初心。
所以,我们当然能预计未来社会上独居者比例将继续提高。
其二,是社会文化在变。
新一代年轻人的观点观感,都由他们的成长环境塑造。
旧时代很多家庭仍然在继续运行着只要有亲属照应就能维持经营的商业模式,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正在减少。
年轻人会努力创业是因为他们发现现代社会个人主义盛行,人格独立后的自我成就感能带来更大快乐。
同样,他们还惊奇地发现,这种创业模式能得到社会更多支持。
个人主义崛起?8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们,大多数成长于稳定和平全方位发展中,所以他们的主要性格特征就是稳重乐观。
90年代后出生的更好,他们看得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家庭氛围轻松快乐,他们的性格特点将不仅仅是稳重乐观,还有个性与自信心。
与90年代加速发展的互联网相伴,后来的00年代出生孩子们又迎来了一波精彩,他们的个性将无法简单概括,因为可预见的是,他们将拥有物质条件丰盈条件、文化灵活又开放知识。
不过,不同于家族结构的经济基础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是更多家庭结构中的要素参与者。
之后会有更多家人,更有趣的是,他们还将拥有不同选择的共同生活方式。
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在选择之后,再也不想返老还童回到大家庭,仅仅是不想也有无法,不少人已经习惯了独居生活。
这样,那些还在共同生活的人,又将如何看待这种共享生活以外的新选择呢?
探索自我的机会?在一种共同生活模式中,另一种生活方式自然就会引来另种声音。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父母对于结婚生子的呼唤不再轻言服从,因为他们发现,这样决策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有更有趣新潮的选择等着他们去尝试。
渐渐地,父母的想法也开始接受这种潮流变化:我们那个年纪是这样过生活的,你们玩出自己的风格没问题啊。
同时,这种开明思想还在扩散开去,伴随它,还有新一轮允许选择自由供社会享受更多探索自我机会的思想革命。
70年代前后,美国有25%婚姻是闹着玩的,但那时候选择不结婚也几乎没什么影响力,让很多优秀结婚者觉得:不结婚高兴554?不还是因为你们整天找借口拒绝合伙人生去衰老?
但现代社会里,大家都要过共同生活,这个观点换成现在来看呢?
接受力显然大幅提高:想探索自我的嗨著,要是有不错并能接受我这样的对象,那自然更好,没有,又有什么关系?
这改变多重要啊!
70年代时,房地产不值钱,不少夫妻搭档都能住得起房子分担生活开销;
现在,人们对结婚生子事,有担忧还能理解:如果结婚生子又装修装修怎么样?
70年代时,夫妻搭档在闲暇时间一起大卷美剧报电视看不算奇怪;
现在,对开放思想的新一代们,如果没有别事干一起做,看着看着...
我们还是分开找点乐子吧?
70年代时,希望家庭和谐孩子好好学习找个能赚钱对象对待孩子不是批评;
现在,这哪儿有关系能闭嘴呢?
他们自己知道怎么活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