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扬州后曾十日不封刀,屠城80万人,百年后人们才知道真相

熹然随心过去 2025-01-15 19:43:25

1644年,清军铁骑如洪流般南下,直指繁华的江南重镇扬州。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扬州总督史可法带领将士们誓死抵抗,以血肉之躯筑起铜墙铁壁。然而,在清军猛烈的炮火轰击下,扬州城终究失守。愤怒的清军统帅多铎下令十日不封刀,纵兵烧杀抢掠,致使八十万百姓惨遭杀戮。这场骇人听闻的屠城惨案,被后人记载为"扬州十日记"。然而,随着历史学者的深入研究,关于死亡人数和屠杀时间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一个不同的历史面貌正在展现。

铁骑南下,扬州生死时刻

山河破碎时,清军大举入关。入关后不久,清朝实际掌权者多尔衮便将目光投向了富庶的江南。

江南是明朝最重要的经济命脉,这片土地承载着无数财富与文化。多尔衮深知,要想真正统治中原,必须拿下江南。

1644年初春,多尔衮派遣自己的弟弟多铎率领精锐部队南下。这支队伍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

多铎带领的清军一路势如破竹,横扫西北边疆。沿途明朝将领纷纷投降,无人能阻挡这支铁骑的脚步。

扬州城作为长江北岸重要的军事要塞,地理位置十分关键。控制了扬州,等于掌握了进军江南的咽喉要道。

史可法临危受命,担任扬州总督。他深知扬州的战略地位,决心死守此城,绝不让清军轻易越过长江。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甘肃镇总兵李棲凤已经投降了清朝。

李棲凤带着投降的消息进入扬州城,打算劝降史可法。两位旧战友在城中相见,气氛顿时凝重。

面对李棲凤的劝降,史可法的态度异常坚决。他表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宁死不当投降之人。"

李棲凤知道史可法的性格,明白无法说服对方。但他仍想尽一切办法劝说,希望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淮扬总督得知李棲凤投降的消息后,仍选择与史可法共同守城。他们的兵力虽然远不及清军,却依然坚守阵地。

多铎听闻史可法的态度后,特意派人前去劝降。他欣赏史可法的勇气,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将领白白牺牲。

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多铎不得不下令,调集大量红衣大炮准备强攻扬州城。

此时的扬州城内士气高涨,将士们都被史可法的忠诚与勇气所感染。他们在城墙上布防,准备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

城破人亡,忠烈成永恒

红衣大炮的震天轰鸣声中,扬州城墙开始摇晃。清军的炮火密集如雨,将士们死死守在城墙上抵抗。

史可法亲自带领将士修补城墙缺口,填补被炮火轰开的豁口。敌我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攻防战。

清军的炮火持续了整整一天,城墙多处出现裂痕。城内的军民们携手合作,用沙袋和石块加固受损的城墙。

多铎见攻城进展缓慢,立即调整战术。他命令军队分批轮番进攻,让守城将士无法喘息。

在连续不断的猛攻下,扬州城的防线逐渐被攻破。清军开始从城墙的缺口涌入,守军死战不退。

城破之际,史可法仍在奋战。他带领仅存的将士在城中巷战,誓与扬州共存亡。

经过一番激烈的巷战,史可法被清军围困在城中心。他身边的将士已所剩无几,但依然不肯投降。

多铎派人再次劝降,希望能够留下这位勇将。史可法只是冷冷地看了使者一眼,拒绝回应。

在最后的战斗中,史可法选择了自尽。他用生命诠释了明朝将领的气节和骨气。

史可法的死讯传开后,扬州城内士气彻底崩溃。清军乘势攻入内城,开始大肆搜捕残余抵抗力量。

多铎站在城楼上俯视这座不肯屈服的城市。他看到街道上还有零星的抵抗,市民们配合守军在巷战。

这种顽强的抵抗激怒了多铎。他下令处死所有参与抵抗的军民,不论男女老幼。

清军开始在城中挨家挨户搜查,凡是发现藏匿守军的民宅,全部屠戮。血腥的场面在城中各处上演。

扬州的百姓们仍在试图保护那些负伤的守军。他们用各种方式掩护这些忠勇之士,即使知道可能会为此丧命。

整座城市陷入一片混乱,到处都是喊杀声和求救声。清军的屠刀开始无差别地落在每一个扬州人的头上。

随着夜幕降临,扬州城内升起冲天的火光。这是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悲惨夜晚,一场空前的浩劫即将开始。

十日不封刀,血染扬州城

清军攻入扬州城的第二天清晨,多铎在城中升帐议事。他下令在城中搜查所有可疑人员,对抗拒者格杀勿论。

清军将士分成小队,开始在城中挨家挨户搜查。但凡发现藏有武器的人家,不问原由立即处决全家。

一队清军在东市发现一处藏有守军武器的商铺。他们将店主一家老小拉到街上,当众斩首示众。

这种恐怖的场面在扬州城内不断上演。清军将士们强行闯入民宅,抢掠财物,凌辱妇女。

有的市民被逼无奈,选择集体投江自尽。太平门外的运河中,漂浮着大量百姓的尸体。

城中的百姓开始四处躲藏,有的躲进地窖,有的逃入寺院。但这些藏身之处很快就被清军发现。

清军用诡计将躲藏在寺院中的百姓骗出来,谎称只要投降就可免死。结果这些相信承诺的百姓刚一露面,就遭到无情屠戮。

他们把数十名百姓捆绑在一起,用长矛贯穿他们的身体。这种集体处决的方式,让剩下的百姓胆寒。

一些试图逃出城的百姓被清军发现。清军骑兵在街巷中追赶这些手无寸铁的平民,将他们驱赶到死胡同里。

被困在死胡同中的百姓绝望地哭喊,但迎接他们的只有清军冰冷的刀锋。鲜血染红了青石板路。

城中的尸体越堆越多,清理尸体的民夫昼夜不停地工作。但每天还是有更多的尸体出现在街道上。

到了第五天,扬州城内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气。大量尸体开始腐烂,瘟疫开始在城中蔓延。

富贵的扬州商人家族几乎被屠戮殆尽。他们的财物被洗劫一空,府邸被付之一炬。

扬州城内的文人雅士也未能幸免。他们的藏书被焚毁,珍贵的字画被当作柴火烧掉。

这场屠杀一直持续了整整十天。当多铎终于下令停止杀戮时,曾经繁华的扬州已经变成了一座死城。

街道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无数具尸体,瘟疫和饥荒开始在幸存者中蔓延。这场浩劫让扬州失去了八十万子民。

史载真相辨,血泪考证明

百年之后,历史学者们开始对扬州十日这一惨案进行深入研究。他们发现了多个值得商榷的历史细节。

关于八十万死亡人数的说法引发了学界的激烈讨论。有学者通过考证扬州城当时的面积,对这一数字提出质疑。

扬州城在明末时期的面积不足四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远达不到如此规模。即便是在鼎盛时期,扬州城的常住人口也不可能达到八十万。

历史学家张德芳通过研究当时的人口记载和城市规模,推测真实的死亡人数可能要远低于这个数字。但具体伤亡数字已无法考证。

对于屠城时间的长短,也存在着不同的说法。除了广为流传的"十日不封刀",还有"五日屠城"的记载。

多铎的亲笔书信成为了考证这段历史的重要依据。书信中记载了他在扬州的行军部署和时间安排。

从多尔衮给多铎的军令来看,当时要求清军速战速决。多铎不可能在扬州停留太久,五天的说法更符合军事行动的实际情况。

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是记载这一事件最详细的史料。这本书描述了屠城期间的种种暴行。

但有学者指出,《扬州十日记》成书于事发多年之后。作者本人并非亲历者,部分内容可能来自道听途说。

尽管如此,《扬州十日记》的史料价值仍然不容忽视。书中记载的许多细节得到了其他史料的印证。

清军在扬州的暴行在当时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记载。不同的史料从不同角度记录了这场浩劫。

扬州城内的文人们用诗词和文章记录下了这段惨痛的历史。这些作品成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参考。

即使具体的死亡人数和屠杀时间尚存争议,但扬州十日惨案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这场浩劫给扬州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