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慈禧绞尽脑汁,却一辈子也斗不过慈安?

莫地方 2024-07-18 21:34:12

当然斗不过,慈安太后是咸丰皇帝正妻,名分上高于慈禧太后,虽说慈禧太后在咸丰帝见后通过一系列手段独揽大权,可她在面对慈安太后时,必须放下身段,从名分上看,咸丰皇帝驾崩后慈安太后才是大清王朝最尊贵的人。

咸丰皇帝去世后,六岁儿子载淳继承皇位,史称“同治帝”,为避免皇权受到威胁,咸丰帝在生命最后一刻,先任命肃顺、载垣、端华、景寿、穆荫等人辅佐同治帝,同时授予慈安太后“御赏”印章,给予她母仪天下权势。

咸丰帝这项安排就是为了避免年幼皇帝被大臣控制,为此她让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为的就是制约八大臣,以免一家独大。

这项安排,明显有利于两宫太后的权势,毕竟她们作为皇帝的老婆,有最终的决定权。慈禧太后知道自己能和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在于她是同治帝母亲,否则以她的资历、威望根本没机会垂帘听政,为确保自己权势稳固,必须全力讨好慈安太后。

咸丰帝死后不久,八大臣打算架空慈安太后,成立八大臣辅政制度,让慈安太后成为吉祥物。慈安太后当然不能同意,为此所有奏折、计划均不给予批准。几天后,各地奏折堆积成山,朝廷陷入停滞状况,想逼迫八大臣认错。

八大臣本就有丰富处理政务经验,他们利用慈安太后不能接见外臣漏洞,直接架空了慈安太后。

慈禧太后看慈安太后斗不过八大臣,便迅速和其建立同盟关系,由她负责扳倒八大臣,她先让监察御史上书,要求皇太后处理朝政,其他大臣不得干预,很明显就是希望将大权交予皇太后。

面对慈禧太后的损招,肃顺等人立马进宫表示,自己忠于皇帝而不是皇太后,让皇太后主持朝政已经给足先帝面子,随即他们以皇帝名义批评了上书的监察御史,可慈禧太后不批准,肃顺直接罢工,希望能以此威胁朝廷,慈禧太后无奈发出了该项谕旨。

这件事情看上去慈禧太后失败,实际上这件事情胜利者是慈禧太后,她毕竟是皇帝母亲,她和肃顺等人矛盾越大,就会凸显外臣夺权的嫌疑,慈禧太后这时候只要装可怜就能引起外人对他们的怜惜。

很快,以恭亲王奕訢为首满汉权贵觉得有利可图,立即往慈禧太后方面靠拢,开始密谋夺权,很快慈禧太后、奕訢等人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将政敌肃顺搞死。

这件事情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成为大清王朝真正掌控者,慈禧太后能成功夺权,就是利用舆论对她的同意,从而让自己有机会击败肃顺,除了这点外,还有一点关键因素那就是慈安太后也想独揽大权,没有慈安太后的支持,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訢为首的满汉权贵根本没机会夺权。

慈禧太后深知其中原委,于是她对慈安太后百般恭敬,一切事情都会跟慈安太后说,毕竟她才是咸丰皇帝正妻。

辛酉政变后,奕訢为首满汉权贵已经完全站在慈禧太后一旁,表面上这群人听从慈禧太后,可实际上还不是以他们商议好一切事情,在交由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处理,这让两宫太后深感不安,决定要将奕訢等下搞下台。

不久后,奕訢发起洋务运动,他们的行为受到保守派的严厉批评,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此时站在保守派一边,于是她们以维护皇权和礼仪名义直接将奕訢等人打到,让自己彻底控制朝中大权。

奕訢倒台后,慈禧太后似乎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让大臣们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从而保证自己的权威不受挑战,于是他开始重用醇亲王、李鸿章、左宗棠、翁同龢等人,让他们持续保持内斗,从而让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无论慈禧太后朝中如何风光,可她依旧尊重慈安太后,她知道自己必须放低调,谁叫她是咸丰帝正妻。

同治帝登基后,碍于礼制影响,慈禧太后只能看着亲生儿子跟慈安太后一起居住,自己因名分问题丧失对亲生儿子抚养权,这让她内心很不爽,可她没有一丝办法,谁叫她不是咸丰帝正妻。

慈安太后会容忍慈禧太后行为,在于她没有足够能力掌控朝政,慈禧太后刚好有这方面才能,为让自己获得最大利益,她容忍慈禧太后行为,自己则站在二线坐收渔翁之利。

她虽然退居二线,可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依旧很有分寸,如果没有慈安太后默许,丁宝桢敢杀慈禧太后亲信安德海,假如没有慈安太后支持,同治帝会不顾母亲意愿不去选择富察氏,而是选择阿鲁特氏当皇后,从这点看,慈安太后没啥权利威望,但她因为是咸丰帝正妻,让她成为大清王朝最尊贵的人,慈禧太后只要慈安太后在一天她说话分量就不如慈安太后。

本来,同治帝结婚太后就该交出大权,但同治帝突然去世,让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有机会重新垂帘听政,选择后继之君上必然需要慈安太后同意,否则你觉得光绪帝会有机会荣登大宝。

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双方都希望找个容易掌控的人,以便于两人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的儿子自然不用考虑,毕竟双方矛盾极大,因此只能选择醇亲王奕譞儿子,光绪帝载湉成为最佳人选,毕竟她的母亲是慈禧太后的妹妹,这让她享有皇位的优先权。

慈安太后同意这个选择,在于这对于她来说不亏,一方面可以持续打击恭亲王奕訢,另外就是可以保持自己太后的权威,让自己可以持续执政。选择醇亲王奕譞在于恭亲王奕訢这个盟友已经是死敌,如果不给自己在找个相当分量的盟友对自己十分不利,醇亲王奕譞是最佳选择。

光绪帝顺利登基后,慈安太后依旧没有放弃对他的抚养和教育权,慈禧太后只能继续做二把手一直到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去世后。

慈安太后一死,慈禧太后成为大清最尊贵的人,于是他大力提拔醇亲王奕譞,持续对恭亲王奕訢打击,醇亲王奕譞没有足够能力掌控大权,只能事事请示慈禧太后,从今往后,慈禧太后正式掌控大清最高权力。

慈禧太后惧怕慈安太后有三个原因,

其一、慈安太后出生大清王朝顶级豪门钮钴禄弘毅公家族,这个家族出了不少皇后,康熙孝昭仁皇后、雍正孝圣宪皇后、嘉庆孝和睿皇后、道光孝穆成皇后,孝全成皇后,从中能看出这个家族势力庞大,让人不敢小视。

慈禧太后出身八旗中下三旗的镶蓝旗人,父亲惠征在吏部当个文秘,因其工作中尽职,让其获得外放资格。慈禧太后在父亲的教导下,会汉语同时也有一手好字,以至于她有机会成为咸丰帝的秘书。

其二、咸丰帝对慈安太后是一见钟情,立刻将封为贞嫔,接着是贞贵妃,最后是皇后,一年之内升到皇后,从中看出,慈安太后在咸丰帝心中地位。慈安太后能快速晋升在于他端庄文雅、举止大方、善解人意,有母仪天下风范,以至于咸丰帝对其十分对上眼。

慈禧太后也有姿色,整体上比不上慈安太后,再加上这女人有一定心机,咸丰帝觉得她有可能擅权,为此给了一道密旨给慈安太后,上面写著如果慈禧太后干政,慈安太后可以将其杀,从中能看出,咸丰帝对慈禧太后不太信任,他真正信任只有慈安太后。

其三、慈安太后没有孩子,可她的威望极高,她懂得进退,时刻为丈夫、国家考虑,宫中内外对她十分尊重,因此她的地位自然比慈禧太后高。

咸丰帝登基后,内外局势忧患,让他焦头烂额,产生怠慢朝政的心态,慈安太后会经常提醒咸丰帝让他要处理朝政。

后来,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带着后妃逃往承德避暑山庄,面对糜烂局势,咸丰帝内心十分糟糕,更加不愿处理朝政,为此写下“且乐道人”挂在自己的殿中。

慈安太后看到后:“天子一日万几,安有自求逸乐之理?今虽蒙尘,尤不宜由此。”咸丰帝一听就让人将字画撤掉。从中能看出,慈安太后在咸丰帝心中的地位,身上起宠爱和尊重,要不然,慈安太后不会这样大胆。

咸丰帝每次想到国事,内心十分忧虑,不知道如何处理,为此他经常沉迷酒色、拿宫女妃子出气,没有这种情况,慈安太后都会出来劝解,从而让受害者逃脱磨难。

慈安太后没有为咸丰帝产下一儿半女,可她依靠出色能力获得丈夫尊重和喜安。慈禧太后如果没有产下同治帝怎么可能会有机会和慈安太后同级,可以说,儿子给慈禧太后政治筹码。

综合所述:

慈安太后从头到尾都比慈禧太后高出一截,一方面在于嫡庶之分,并且慈安太后家族势力庞大,慈禧太后家族没啥权势,以至于她压根斗不过慈安太后,还有就是慈安太后识大体、懂进退,时刻为国家考虑,这样一个聪慧女子,自然得到丈夫喜爱。

随着咸丰帝驾崩,慈禧太后逐步展现她的政治才华,依靠出色谋略成功登上高峰。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2 阅读:775

莫地方

简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