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存世千年的克孜尔石窟里,那些或已经破损、或覆于烟尘之下的壁画,将在新技术的加持下,重新展露原本的绝美芳华。
2月14日,“探元计划2024”克孜尔石窟烟熏残缺壁画的智能识别、补全与复原——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大模型和思维链技术项目启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启动会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石窟研究所、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和数字新疆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自治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专委会给予支持。
龟兹石窟群是中国佛教艺术之源,对中国佛教历史文化产生极大影响,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凿于公元三世纪的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为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洞窟类型齐备、影响广泛的佛教石窟寺遗存。
“克孜尔石窟的壁画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沧桑,生动记录了古丝绸之路的商贸繁荣与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是研究古代新疆历史、宗教、艺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李庆明介绍,由于历史原因,克孜尔石窟壁画存在多个洞窟壁画被烟熏所覆盖、壁画残损缺失等情况,严重影响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据了解,“探元计划 2024”是受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指导,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研究院、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共同发起,国内9所高校院所提供学术支持,探索打造可持续的“文化+科技”创新资助范式。
“探元计划2024”克孜尔石窟壁画修复共创项目,运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和数字新疆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创新技术,实现克孜尔石窟部分壁画的返真修复,为破解壁画大面积修复的“世纪难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打造壁画修复领域的创新范式。
新疆克孜尔石窟文化场景作为“探元计划2024”入围文化场景之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洞窟内被烟渍覆盖壁画、脱落题记精确识别与数字化复原及残缺图像的AI识别和补全。
“希望用新一代的数字科技和可持续的创新模式,去助力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也希望跟在座的新疆各方面人士共建、共创、共享、共赢,共同打造文化科技创新的新疆标杆。”腾讯“探元计划”发起方、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首席架构师王朝阳说。
当日的启动仪式上,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赵丰教授和数字新疆产业投资(集团)安平事业部负责人李熠漠,代表“探元计划”克孜尔石窟项目技术方,分别从“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和“大模型和思维链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据介绍,太赫兹波(Terahertz Waves, THz)是指频率在0.1~10 THz, 波长在3~0.03 mm(1 THz = 1012Hz) 之间的电磁波,在穿透性、非电离性、高分辨率以及深度探测等方面的优势。浙江大学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对161窟被烟熏覆盖的壁画进行无损检测与图像识别,实现被覆盖壁画颜色层信息的提取,结合数字化手段实现壁画的虚拟复原。
针对石窟壁画存在的实际问题,数字新疆则采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基于大模型和思维链策略的壁画补全平台,实现对于38窟缺损壁画的修复与复原,并计划在2025年5月底完成修复工作。
“这种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模式,为新疆文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文物事业与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党志豪说。
图:海峰 文:王玮 编辑:星星 责编:岳峰 新疆我的家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