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风云中的瓦岗之魂——翟让传奇

畅游史河 2025-02-14 16:06:26
从法曹到起义军首领

翟让,这位在隋末乱世中崛起的英雄,最初只是东郡的一名法曹 。法曹,在当时负责司法事务,手握一定权力,本应是维护法律公正的重要角色。然而,命运却对翟让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他因某些缘由触犯了律法,被判处死刑,关进大牢,生命岌岌可危。

就在翟让以为自己的人生即将画上句号时,转机出现了。狱吏黄君汉,被翟让的不凡气度和英勇气质所打动,或许是出于对英雄的敬重,又或许是看到了翟让身上潜藏的改变乱世的力量,他冒着巨大的风险,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偷偷打开了翟让的枷锁,将他放走。重获自由的翟让,深知自己已无家可归,也无法再在正常的社会秩序中生存,于是,他逃到了瓦岗寨,在那里,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起义生涯。

来到瓦岗寨后,翟让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和号召力,很快就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同郡的单雄信,骁勇善战,擅长骑马使矛,是个不可多得的猛将,他毫不犹豫地带着手下投奔了翟让;离狐人徐世勣,虽然年仅十七岁,却有勇有谋,也慕名而来。在他们的支持下,翟让的队伍逐渐壮大,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这便是瓦岗军的雏形。

瓦岗军的崛起与壮大

随着单雄信、徐世勣等人的加入,瓦岗军的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他们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 —— 军需物资的匮乏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粮草、兵器等物资是军队的生命线,没有充足的物资供应,军队就如同无本之木,难以长久维持。

徐世勣眼见军中物资日渐短缺,心急如焚,经过深思熟虑,他向翟让献上一计:“东郡乃是你我家乡,乡亲们彼此相识,实在不宜对他们下手。而荥阳、梁郡地处汴水之畔,过往商船众多,我们不妨劫取这些公私船只,如此一来,物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翟让听后,觉得此计甚妙,当即采纳。于是,瓦岗军凭借着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在汴水沿岸设下埋伏,专等商船经过。每当有船只出现,他们便如猛虎下山般冲上前去,迅速控制局面,将船上的物资洗劫一空。

这些物资极大地充实了瓦岗军的储备,让他们有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瓦岗军劫富济贫的举动,也在民间传为佳话。他们将劫来的部分物资分发给当地的贫苦百姓,让百姓们在这乱世之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百姓们对瓦岗军感恩戴德,纷纷传颂他们的义举,这使得瓦岗军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更多饱受隋朝暴政之苦的百姓,听闻瓦岗军的事迹后,纷纷前来投奔。他们或是身强力壮的青年,渴望在瓦岗军中一展身手,为推翻隋朝贡献自己的力量;或是精通武艺的豪杰,希望能在这个乱世中找到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一时间,瓦岗军的队伍迅速壮大,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到万余人 ,成为了一支令隋朝统治者不容忽视的力量。

与李密的相遇

随着瓦岗军的日益壮大,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其中就包括一个名叫李密的人。李密出身贵族,其曾祖父是西魏名将李弼 ,他自幼胸怀大志,熟读兵书,对天下局势有着深刻的见解。然而,命运对他同样坎坷,他曾追随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反隋,可惜最终失败,被迫踏上逃亡之路。在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后,李密听闻了瓦岗军的事迹,认定这里是他实现抱负的舞台,于是毅然投奔而来。

起初,翟让对李密的到来心存疑虑,毕竟李密出身名门,而瓦岗军大多是出身草莽的百姓,他担心李密的加入会给队伍带来不稳定因素。但李密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口才和非凡的谋略,逐渐赢得了翟让的信任。他向翟让分析天下大势,指出隋朝已经腐朽不堪,民心尽失,正是起义军崛起的大好时机,并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战略眼光的建议 ,如联合其他反隋势力,共同对抗隋朝,以扩大瓦岗军的影响力。

翟让对李密提出的计划十分感兴趣,尤其是攻打荥阳的建议。荥阳地理位置重要,是中原的战略要地,向东是一片平原,向西是虎牢关,虎牢关以西的巩县还有隋朝的大粮仓洛口仓。拿下荥阳,不仅能获得大量粮食,还能逼近东都洛阳,对瓦岗军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于是,翟让采纳了李密的建议,亲自率兵攻下要塞金堤关,进逼荥阳城。

隋炀帝得知瓦岗军攻打荥阳的消息后,大为震惊,急忙调派骁勇善战的张须陀为荥阳通守,率领两万大军围剿瓦岗军。张须陀在隋朝将领中声名赫赫,是镇压农民军的老手,翟让此前曾在他手中吃过败仗,对他十分忌惮。这次听说张须陀前来,翟让心中不免有些胆怯,甚至打算放弃攻打荥阳的计划。

关键时刻,李密站了出来,他冷静地分析了张须陀的性格和作战特点,对翟让说道:“张须陀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而擒。公但列阵以待,保为公破之。” 李密的话犹如一剂强心针,让翟让重新振作起来。他决定听从李密的安排,与张须陀展开一场决战。

大业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张须陀率军以方阵进击,瓦岗军与张须陀在荥阳大海寺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战斗打响前,李密精心部署,他亲自率领一千多人在大海寺北面的密林里设下埋伏,而翟让则率本部去与张须陀交战。张须陀自恃勇猛,且此前多次战胜翟让,根本不把瓦岗军放在眼里,莽撞地指挥人马掩杀过来。翟让按照计划,抵挡了一阵后,佯装败退。张须陀见状,以为翟让不堪一击,便紧追不舍,追了十多里。随着距离的拉近,路越来越窄,树林越来越密,张须陀不知不觉进入了李密布置的埋伏圈。

就在这时,李密一声令下,伏兵尽出,从四面八方冲向隋军。翟让也率领部队杀了回来,与伏兵一起对隋军进行四面夹击。张须陀这才意识到自己中了埋伏,但为时已晚,他被伏兵层层包围,左冲右突,却始终无法突围。最终,张须陀全军覆没,他本人也战死马下,时年 52 岁。

大海寺之战,是瓦岗军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让瓦岗军威名远扬,威震河南,更给予了隋朝沉重的打击。隋军 “昼夜号哭,数日不止”,“河南郡县为之丧气” ,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而对于瓦岗军来说,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胜,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让他们看到了推翻隋朝的希望。从此,瓦岗军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投奔,成为了隋末农民起义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

巅峰时刻与政权挑战

大业十三年(公元 617 年),对于瓦岗军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在李密的建议下,翟让率领瓦岗军将目标瞄准了兴洛仓。兴洛仓,这座隋朝最大的粮仓,方圆二十多里,拥有约两千四百万石粮食,堪称天下粮仓之首 。它不仅是隋朝粮食储备的重要基地,更是维系东都洛阳稳定的关键所在。

李密深知兴洛仓的重要性,他向翟让分析道:“如今东都空虚,军队训练不足,越王杨侗年幼,留守官员政令不一,士民离心离德。而兴洛仓离东都有一百多里远,防守相对薄弱。我们若能亲率大军,轻装突袭,定能一举拿下。” 翟让听后,深以为然,当即决定采纳李密的建议。

于是,李密、翟让率领七千精锐部队,出阳城北面,越过方山,从罗口向兴洛仓发起了突袭。当时,隋军主力镇守在虎牢关,他们认为只要起义军从东面而来,必过虎牢关,同时兴洛仓距离洛阳只有百余里路,就算叛军来袭,洛阳也可以派兵营救,所以隋军并没有派重兵把守兴洛仓,只让邴元真率领千余人镇守。当李密、翟让率军突袭兴洛仓时,邴元真一看瓦岗军来势汹汹,人多势众,隋军并不是他们的对手,于是便就地投降,兴洛仓轻而易举地落入了瓦岗军手中 。

占领兴洛仓后,瓦岗军立即开仓济贫。消息传开后,附近的百姓纷纷赶来,他们扶老携幼,奔走相告,只为能在这乱世之中获得一口救命的粮食。瓦岗军的这一举措,赢得了广大百姓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他们纷纷传颂瓦岗军的善举,认为瓦岗军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正义之师。一时间,百姓们踊跃加入瓦岗军,短短几天时间内,瓦岗军就扩展到十余万人 ,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

兴洛仓的失守,让隋朝统治者大为震惊。越王杨侗急忙派虎贲郎将刘长恭率领两万五千人前往镇压。刘长恭对瓦岗军的情况一无所知,他看到瓦岗军表面上人数不多,便麻痹大意起来。翟让和李密预先侦知了隋军的动向,作了周密的部署。当刘长恭率领隋军到达时,瓦岗军乘其初来乍到、饥饿疲惫之时,大举进攻。隋军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大败而逃,死者十之五六。刘长恭仓皇逃回洛阳,瓦岗军则缴获了大量的辎重器甲,声威大振 。

初战告捷后,瓦岗军士气高涨,李密又将目光投向了回洛仓。回洛仓和兴洛仓一样,是东都附近的两大军粮储备基地,一旦失去回洛仓,东都洛阳的二十多万隋朝驻军将失去后勤保障,后果不堪设想。617 年初夏,回洛仓之战正式打响。由于事关紧要,双方都投入了全部兵力,战争异常激烈,中间各有胜负。趁拉锯战中有利的间隙,杨侗把回洛仓中的一部分粮食运回了东都,做好了和李密打持久战的准备。对于隋军的 “偷粮” 行为,李密很是恼怒。四月十九日,李密亲率三万人马再次占领了回洛仓,并挖掘壕沟,修筑城墙,发誓绝不让隋军从回洛仓中再拿一粒粮食 。

随着兴洛仓和回洛仓的相继失守,隋朝在洛阳的统治摇摇欲坠。而瓦岗军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们继续向隋朝的统治核心发起挑战。同年九月,瓦岗军攻破了黎阳仓。黎阳仓位于今河南浚县东南,同样是隋朝的重要粮仓之一。瓦岗军占领黎阳仓后,再次开仓济贫,又有二十多万农民加入了起义军。此时,瓦岗军已拥有数十万之众,控制了中原广大地区,达到了鼎盛时期 。

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瓦岗军还在政治上发起了攻势。他们公开宣布了隋炀帝的十大罪状,明确表示要推翻隋炀帝政权。这份由祖君彦撰写的檄文,列举了隋炀帝弑父篡位、荒淫乱伦、荒废政事、营建宫殿、苛捐杂税、巡幸无度、穷兵黩武、拒谏戮忠、卖官鬻爵、背信弃义等罪行,言辞激烈,气势磅礴。檄文中的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两句,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将隋炀帝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

瓦岗军的檄文,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不仅鼓舞了反隋义军的斗志,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推翻隋朝的希望,纷纷响应瓦岗军的号召,加入到反隋的队伍中来;同时也瓦解了隋军的战斗意志,许多隋军将士对隋炀帝的统治感到失望和不满,开始动摇和倒戈。瓦岗军的势力如日中天,成为了隋末农民起义军中的中流砥柱,对隋朝的统治构成了致命的威胁 。

内部矛盾与悲剧结局

随着瓦岗军的势力如日中天,内部的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而这矛盾的焦点,便是翟让与李密之间的权力之争 。在瓦岗军发展的初期,翟让与李密携手共进,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 —— 推翻隋朝的统治,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两人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得瓦岗军不断壮大。然而,随着瓦岗军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权力,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荣耀和地位,也能引发无尽的纷争。翟让作为瓦岗军的创始人,在军中拥有着深厚的根基,他的部下对他忠心耿耿 。而李密,凭借着卓越的智谋和出色的领导能力,在一系列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的声望也在军中如日中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一山难容二虎,随着瓦岗军的日益壮大,翟让和李密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分配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两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

翟让的司马王儒信,察觉到了翟让与李密之间的微妙关系,他出于对翟让的忠诚,或是出于自己的野心,多次劝说翟让自任大冢宰,总统众务,以此夺回被李密掌控的权力 。翟让的兄长翟弘,更是直白地对翟让说:“天子你应该自己当,怎么能让给别人?你要是不当,我来当!” 这些言论虽然可能只是一时的气话,但却传到了李密的耳中,让李密心中充满了不安和猜忌。

而翟让平日里的一些行为,也让李密感到不满 。翟让性格豪爽,行事作风较为粗放,有时难免会显得有些贪婪和专横。他曾将依附于李密的总管崔世枢囚禁在自己的私邸,逼迫他交出钱财,否则就施以重刑;又曾因元帅府记室邢义期来迟,便打了他八十军棍。对于李密身边的红人左长史房彦藻,翟让也毫不客气,质问他攻破汝南所得的财宝为何只给李密而不给自己,并直言李密是自己所拥立,未来之事还未可知 。

房彦藻受到翟让的质问后,心中十分恐惧,他深知翟让与李密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于是,他与左司马郑颋一起劝说李密:“翟让贪婪刚愎,不仁不义,心中没有君主,应该尽早除掉他,以免后患。” 李密起初还心存顾虑,他明白在天下尚未平定之时,杀害自己的盟友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但郑颋的一番话,让他下定了决心。郑颋说:“毒蛇咬手,壮士断腕,这是为了保全大局。如果翟让先下手,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

大业十三年(公元 617 年)十一月,李密精心策划了一场鸿门宴 。他设宴请翟让前来饮酒,翟让为人豪爽,毫无防备之心,带着几个随从和亲信就欣然赴宴。宴会上,李密先是拿出一张良弓,对翟让说:“翟兄,我新得一张良弓,听闻你箭术高超,不妨试试这弓的威力如何?” 翟让不疑有诈,接过弓便用力拉满 。就在这时,早已埋伏在一旁的壮士蔡建德,突然从翟让背后挥起大刀,狠狠砍向翟让。翟让毫无防备,顿时倒在血泊之中,当场毙命。

翟让的亲信们见状,纷纷起身反抗,但他们人数太少,又毫无准备,很快就被李密的手下全部斩杀。翟让的兄长翟弘、部将王儒信等人也未能幸免,一同命丧当场。徐世勣在混乱中试图逃走,却被守门的军士砍伤,幸亏王伯当及时制止,才保住了性命 。单雄信见大势已去,为了保命,只得叩头向李密求饶。

李密杀了翟让之后,为了稳定军心,他向众人宣布:“我与诸位一同起义,目的是铲除暴乱。翟让却专行贪虐之事,欺凌同僚,如今我只诛杀他一家,与其他人无关,大家不必惊慌,各自安心履职,共同成就大业。” 随后,他又派单雄信前往翟让的营地,安抚其部下,自己也亲自骑马前往,对将士们加以抚慰 。在李密的一番操作下,翟让的部下暂时安定了下来,表面上看,瓦岗军似乎恢复了平静,但实际上,内部的裂痕已经无法弥补。

翟让之死,成为了瓦岗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这一事件让瓦岗军内部人心惶惶,将士们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曾经亲密无间的战友,如今却彼此猜忌,离心离德。李密虽然暂时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但他失去了翟让及其旧部的支持,瓦岗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在之后与王世充的战斗中,瓦岗军多次失利,最终走向了失败的结局。曾经威震天下的瓦岗军,就这样在内部的纷争中逐渐瓦解,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而翟让,这位隋末农民起义的英雄,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却以这样悲惨的结局落幕,实在令人叹息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人们在探讨隋末历史时,无法回避的一段悲壮篇章 。

翟让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翟让,这位隋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虽最终身死,但他所领导的瓦岗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功绩不可磨灭 。

翟让创立的瓦岗军,宛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破了隋末黑暗的夜空 。在那个隋炀帝暴政肆虐、民不聊生的时代,翟让振臂一呼,揭竿而起,为广大受苦受难的百姓点燃了希望的火种。他率领瓦岗军,四处征战,与隋朝的腐朽统治展开了激烈的抗争 。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被压迫的人民纷纷加入到反隋的队伍中来,使得瓦岗军的势力迅速壮大,成为了隋末农民起义军中的中流砥柱 。

瓦岗军在翟让的带领下,控制中原地区长达三年之久 。在这三年里,他们歼灭和牵制了隋朝大量的军队,让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他们的存在,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深深地插入了隋朝统治的心脏,让隋炀帝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 。他们切断了江都与洛阳的联系,使得隋炀帝被困在江都孤岛,无法有效地控制全国局势 。可以说,没有瓦岗军的英勇奋战,隋朝的灭亡或许不会来得如此迅速 。

翟让的起义,不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也为后续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志,成为了后来者的榜样,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被后人传颂至今 。尽管他最终没能亲眼看到隋朝的覆灭和新王朝的建立,但他的功绩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为后人所敬仰 。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