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铭宇黄焖鸡米饭的食品安全问题曝光后,美团等平台虽紧急下架涉事门店,但这一行动显然属于“事后灭火”。从搜索结果可见,涉事门店此前已多次被消费者投诉“吃出异物”“食物中毒”,甚至被外卖员列入“最不能点的外卖”黑名单。然而,这些门店仍能长期在美团平台上正常营业并获得推荐流量,暴露了平台审核机制的严重漏洞。
1. 资质审核流于形式:根据杨铭宇黄焖鸡加盟模式,部分门店未要求员工提供健康证,甚至使用过期食材,但美团等平台仅依赖商家上传的证照进行形式审核,未对实际运营情况开展动态核查。
2. 投诉处理滞后: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杨铭宇黄焖鸡的投诉记录显示,消费者反映的问题往往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才能得到平台回应,部分投诉最终以“商家已整改”草草结案。
3.算法推荐助长劣币驱逐良币:美团等平台通过算法优先推荐高销量商家,而杨铭宇黄焖鸡凭借低价策略和标准化酱料包,长期占据外卖榜单前列,平台却未将食品安全评分纳入推荐权重。
二、利益驱动下的“选择性失明”:平台与商家的利益捆绑外卖平台与问题商家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而是利益共同体。美团等平台通过抽取订单佣金(通常为15%-25%)盈利,导致其更倾向于扶持高销量商家,即使这些商家存在安全隐患。
“僵尸店”现象:部分杨铭宇加盟店为压缩成本,使用劣质食材,但因销量高、佣金贡献大,平台往往对其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竞价排名暗箱操作:有加盟商透露,美团存在“付费推广”机制,商家可通过购买流量提升曝光率,平台却未对此类推广设置食品安全门槛。
数据垄断掩盖真相:平台掌握商家经营数据(如投诉率、复购率),却未向消费者公开透明化展示,甚至通过算法过滤差评,误导消费者选择。
三、监管缺位与技术惰性:平台责任的“双重逃避”尽管《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平台需对商家资质履行审核义务,但美团等平台在实际操作中常以“技术中立”为借口推卸责任。
1. “机器审核”替代人工核查*:杨铭宇黄焖鸡部分门店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与实际地址不符,但平台依赖自动化系统完成审核,导致“幽灵厨房”和证照造假现象频发。
2. “明厨亮灶”沦为摆设:美团虽推出“后厨直播”功能,但接入率不足10%,且未强制要求高风险品类(如黄焖鸡、麻辣烫)商家使用,消费者难以通过平台监督后厨卫生。
3. 跨区域监管漏洞:杨铭宇黄焖鸡加盟店分布全国,但平台未能建立统一的食安风险评估体系,导致问题门店在某一地区被查处后,仍能在其他区域继续营业。
四、全局思考,全面统筹,从“被动下架”到“主动防控”要根治外卖平台的食安乱象,需重构平台责任框架,推动技术与制度双重革新:
1. 建立“食安一票否决”机制
将食品安全记录纳入商家排名核心指标,对多次违规的商家实施流量降权或永久封禁。
强制高风险品类商家接入“明厨亮灶”系统,并利用AI实时监测后厨操作(如识别变质食材、违规操作)。
2. 强化平台连带责任
参照《食品安全法》修订条款,要求平台对商家的食安问题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提高违法成本。
建立“先行赔付”制度,消费者因食安问题就医时,平台需垫付医疗费用并追溯商家责任。
3. 推动数据开放与公众监督
公开商家投诉率、处罚记录等数据,允许第三方机构接入平台数据库开展独立评估。
设立“食安举报奖励基金”,鼓励外卖员、消费者参与监督。
杨铭宇黄焖鸡的丑闻,不仅是餐饮品牌的信任崩塌,更是外卖平台责任失守的缩影。当算法推荐优先于食品安全、流量变现凌驾于公众健康时,美团等平台已从“便捷生活的创造者”异化为“食安风险的共谋者”。唯有通过法律严惩、技术赋能与公众监督的三重合力,才能迫使平台走出“野蛮生长”的泥潭,真正成为消费者“舌尖安全”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