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兵临成都,蜀中还软禁着一员大将,他能拯救危局但是刘禅没用

李思雨漫呀 2025-02-08 09:35:14

公元263年,邓艾攻陷成都,魏军成功灭蜀,这场战役背后有许多令人深思的细节。对比同样沿袭蜀道发兵的刘备,当年他如何破成都,再看邓艾则令人感慨万千。先来说说蜀汉的局势,当时多数兵力皆被姜维牵制在剑阁,无法及时回援。关键时刻,软禁在成都的老将刘循,或许本能是挽救蜀汉的最后一颗棋子。

回看当时的情况,邓艾通过偷渡阴平绕过剑阁,直接攻击成都的中枢地带。这一路上的迎战,如江油仅守将马邈负责,面对突然袭击,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便被攻破。而后,涪县和绵竹则是邓艾大军的下一站,但由于里应外合及蜀汉军力调动不及时,也迅速失守。

邓艾再一路进逼,途中遇到唯一强有力的防线便是由诸葛瞻统领的绵竹。据《三国志》记载,其战士少且兵力分散,最终导致决战惨败。诸葛瞻决战失利之后,刘禅只得无奈开城投降。而这种局面,也无可避免的归因于城中缺乏重将坐镇。若此时刘循能够被重用,形势或许会大不相同。刘循当年聪明机智,他守雒城一年之久,甚至能坚守住刘备的大军,因此具有丰富的经验及战略部署能力。可惜的是,即便在成都危机四伏之际,这位老将依然未能获重用,结果刘禅再度错失了绝地反攻的机会。

在公元263年,蜀汉政权面临的局势异常严峻。邓艾从无人区突袭阴平,这是最出人意料的战略举措。毛主席曾描述岷山的险峻和绵延,这些无异于现代的“无人区”,漫天白雪,冬日荆棘,对大部队的行军来说几乎是一场噩梦。然而邓艾成功了,数万魏军冒险穿越,这才彻底改变了战局。

换个角度来看,刘备在初期攻打成都时,尽管直接兵临剑阁,但他面临的阻力显然更大。涪县、绵竹、雒城各个关口都有兵力重重把守,尤其雒城更是艰难攻下。其子刘循据城待援,硬是抵抗了刘备将近一年,坚韧之心可见一斑。同样的战术战局,若能被用到265年,或许命运会有另一番改写。

综合分析当时的形势,不难看出,魏蜀之争无论从战略、时机,还是士兵的忍耐力上,都是拼到极限。钟会大军被姜维围困在剑阁,这部分悉数调动的兵力已几近后继乏力。此时再出现邓艾这一股以奇取胜的力量,彻底摧毁了蜀汉的防线。而涪县和绵竹的攻防战,正是刘禅一次又一次错失战机的最好诠释。

如果说,邓艾能够写诗,他或许会心潮澎湃地写下:数万大军扎岷山,为胜之军破蜀境。而毛主席当年亦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名句描绘了岷山险峻的地理情怀。诸葛瞻面对着有限的兵力,又要分兵守涪县、绵竹和雒城,这是令人叹息的不幸抉择,毕竟他不是当年守雒城的老将刘循。最终刘禅不仅选择错人,更遗憾地没能够即刻撤兵,以抵抗邓艾突袭成都。

刘璋当年之子刘循,面对同样的地势,他不仅有过人的坚韧,还对战略部署有着非凡理解。可惜多年过去,他依旧未能再度被重用,甚至连最后上演一场六出祁山的奇迹战役都成了泡影。这一历史遗憾,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若是刘禅当年能够起用刘循,邓艾翻越千里无人区后的结局或许会截然不同。

至此,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不仅让人叹服邓艾的非凡策略,也为蜀汉丢失关键防守力量而惋惜。转念间,不禁让人思索即时决策的重要性,没能及时起用老将刘循也让刘禅多了一份遗憾和无奈。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