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江山牵动,忧国忧民,心系故土。当国家遭受危难,人人深感不安,国破家亡,每个人的心中充满了悲痛和哀愁。
他们深爱这片土地,深爱这个国家,深爱自己的亲人。
他们不愿意看到国家尊严的丧失,不愿意看到家园的毁灭,不愿意看到亲人的离散。
一首首爱国思君的诗词深深憾动了我们的内心。
依依宫柳拂宫墙。
楼殿无人春昼长。
燕子归来依旧忙。
忆君王。
月破黄昏人断肠。
——宋代 : 谢克家《忆君王/忆王孙》
在春风中,宫柳枝条柔弱,随风摇摆,拂过红色宫墙。画楼深殿空寂无人,漫长的春日在悄然而艰难地流逝。梁上旧燕归来,依旧忙着飞进飞出,经营旧窠。回想起君王来,明月拨开黄昏的帷幕,国家已破,家亡人离,人们一想起就难以忍受悲痛。
创作背景: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金兵攻陷汴京,次年正月,赵佶和赵桓父子被迫前往城外金营寻求和平,但被拘留。当开封的民众得知徽钦二帝被扣留后,他们成群结队自发地聚集在南熏门外和御路两旁,顶着风雪,忍受着饥饿和寒冷,翘首期盼,等待“车驾归来”。在正月二十八日,这位词人含泪写下了这首小令,表达了他的深情“爱君忧国”之情。
词人亲眼看到金人南侵,君主被掳,在国家和民族的危机中,写下了这首忠愤填膺的词,其凄凉怨慕之音,缠绵悱恻之感,溢于字里行间,这首词抒发深沉的感慨,不着一句实语,而是把山河破碎、君王被虏的残酷现实写进了宫柳依依、楼殿寂寂中.以物事人非的沧桑变换把往事堪哀的失国之痛表达得真切动人。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
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
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
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
肠欲断,头应白。
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
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
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宋代 : 赵鼎《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听着外面风雨交加,我心中的悲伤也如同阴沉的天空一般。西风吹送着满天的细雨,打湿了江边的船只。我抬头望去,归雁排成人字形,在风雨中振翅前行,寻找沙漠和荒丘作为过夜的地方。在这种时刻,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里,只感觉江上的云和水连成一片,无法分辨南北方向。
国家已经破灭,我漂泊在江上,成为了一个难客。时局艰难,我感到非常焦虑和忧愁,甚至头发都变白了。我感到苦闷和愤怒,但不知道该如何排解。谁想到晚年还要与家人分散,为了避寇而离开。
我知道只有酒才能消解我的忧愁,但是我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一直喝酒。我只能将江水倒入酒杯中,以此来消除我内心深处的忧愁和烦恼。
创作背景: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掳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同年五月,赵构改为建炎,史称南宋。作者赵鼎被任命为权户部员外郎,其后金兵进犯,赵构准备南逃,九月赵鼎辗转来到长江北岸的仪真(今江苏仪征)打算为赵构南下避难作准备,作者泊舟江口,面对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怀着凄凉惨淡的心情,写下这着抚时感事,忧国怀乡的词作。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宋代 : 蒋兴祖女 《减字木兰花 · 题雄州驿》
在高空中,寒风翻卷着朝云,让它滚滚而去。白天赶路,夜晚住宿,行程千里。大地上,金兵驱赶着妇女们,迢迢离去。茫茫的黄沙,一片片枯草,月光清冷地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孤零零的,没有一点生气。
大雁向南飞去,却不能为词人寄出书信,这更加让女主人公感到失去自由的痛苦和国家之痛。这种种愁绪,郁结难解,使得愁肠寸断,简直到了日夜愁不休的地步。那位于燕山脚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经不远了,回头遥望那难以舍弃的故国乡土,要顺着这条路回去比登天还难。
作者以沿途所见之景随手抒发,字字句句都渗透着她眷恋家国而又孤苦无依的痛苦心情。孤云飘泊,一如其身;白草黄沙,已是荒凉景象。飞鸿过也,既不可捎书传信,又不能随其南归。况渐近燕山,家国万里,归乡的希望越加渺茫了,深沉地表现了作者亡国丧家之恨。全词深哀巨痛,字字生悲,如位如诉,感人至深。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
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
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宋代 : 向子諲《秦楼月 · 芳菲歇》
已至暮春,飘香溢彩的鲜花纷纷凋零,这种冷清、凄苦、荒凉、幽邃的景象,不能不令人想起远方的故园,加之又是身逢乱世,乱世中的人别有伤心事,不能尽言,只能以泪洗面。而此时又值“乾龙节”(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即将到来之际,杜鹃哀鸣,悲叹着这个国破家亡的景色。
作者南渡之后,时值暮春,百花凋零的景象触动了作者的愁绪,家国之思齐上心头,写下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悲凉的愤满情绪。先写时节,由眼前牵动了乡思,然举目北望,徒见山水迢迢,中原已沦入金人之手,难以再见,故令人伤心无限。杜鹃啼血,晓风残月,一闻一见皆是伤心。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
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宋代 : 向子諲《阮郎归 · 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江南江北漫天飞雪,北方那边可是地冻天寒。看着那阴云密布的边境三关,山外有山,真是让人忧愤肠断。
就算天能老去海能掀翻,要消除这亡国的愤恨可真是难上加难。一直听说朝中派人去问候被囚禁的君王,可是如果不发兵抗金,君王何时才能回到自己的国家?
创作背景:绍兴五年(1135),岳飞,韩世忠屡败金军,可望进取中原直岛黄龙,迎回二圣,但秦桧却为主议和,至使光复大业受阻,词人冒雪前往鄱阳,大雪纷飞的天气使词人感受到了被囚禁在金国的徽、钦二帝痛苦,词人又联想到因为国内主和派阻挠而导致的北伐失败,心有所感,写下了这首词。
全词上阙写景,江南江北雪漫漫,则易水知寒可知,由想而望,但乌云密布,山断重得,令人断肠。虽是写景,但是意境悲壮,下阙抒情,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了词人难消地亡国之恨,悲凉中充满愤慨,沉郁顿挫,不共戴天之仇难以消除,以问句结束,有期待,更多是愤怒,忠义之情有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