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称其为“延命草”,餐桌上的珍品,在我国却不受重视,无人问津,可惜
熟悉中药材的朋友,恐怕很少有人未曾听说过苏子的大名,它是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作为紫苏的种子,苏子更多被人们运用于中医当中,其药性辛温,归肺、大肠经。主要功效为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是一味不可多得的中药材。
苏子这种作物,在我们这很少见到有成片播种的,因为它的产量实在太低,也难以掌握收割的时间,苏子的成熟一般在秋季,果实成熟后极易落粒,特别在大风天和麻雀弹食时落粒更严重,为此适时收割很关键,收获过早籽粒成熟度不好,产量低,过晚严重落粒也造成减产。
但种田人为防止牛、羊等牲口啃食地里的青苗,在靠近道边的地头处都会种上一些苏子。说起来,苏子这东西也真是够怪的,牛、羊等牲口闻到它的味道,便好象遇到了克星一样,立马便会躲得远远的,就连山里食性很杂的野猪,也会躲着它走。正因为苏子有这个特性,人们也就习惯把它种在田间地头靠道路边的地方,让它当个义务的“护苗员”,以免地里那嫩嫩的庄稼苗,被牛、羊那伸得长长的舌头卷入口中,成为它们的美食。
我对苏子这种东西并不陌生,早些年间,也常会在农村靠道边的地头上见到这些田间“卫士”的身影。
苏子,有种特殊的气味,无论是杆子、叶子,还是那成熟了的苏子粒儿,这是别的农作物所取代不了的,同时,苏子又可以说是浑身是宝。苏子用途广泛,药食兼用,幼苗和嫩叶可以作为蔬菜食用,籽实可以压榨食用油,或者磨成粉加入汤中作调味品。
翻阅古籍,发现古人也非常喜爱食用苏子,因为其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好处,所以在一些茶饮或者药膳之中加入苏子实在是太平常不过的事情了。苏子在我国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在《齐民要术》中就有关利用苏子的种植以及采集、制油工艺的相关记载。
而在唐宋饮食中,除了紫苏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之外,苏子也是饭桌上的常客,唐代的《食疗本草》中就有提到苏子油:“温,补中益气,通血脉,填精髓。”宋代的《天工开物》则详细记载了苏子油的榨油方法,并且在唐宋的众多食谱中也有记载用苏子油来制作的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
唐宋之后,日本人广泛学习我国的饮食文化,而当时我们的许多饮食中配菜和调料都会有紫苏的身影,所以后来日本人便把紫苏引进回岛国种植,后来鬼子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发现了紫苏身上有强大的药用价值,便将其称为“延命草”,成为了日本人餐桌上的珍品,而如今,苏子油却在咱们国家餐桌上几乎绝迹,这真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作为药用价值,在很多古籍医书中都有详细记载,这里就不再详述,但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卫生部首批颁布60种“药食同源”品种中就有紫苏的大名,也就是说紫苏既是食品又是药品,作为紫苏的种子,苏子也不例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紫苏具有保护肝脏、降血脂和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预防癌变、提高记忆能力、抗炎、抗过敏等功效。
关于苏子,就介绍到这了,你认识了吗?这东西,路边常见,却从不受重视,殊不知其价值珍贵,全身都是宝,下次遇见请你珍惜!对于苏子,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及药用价值,欢迎大家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