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照片,记忆永恒。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交公粮的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一段辛酸苦涩的难忘人生故事,40后、50后、60后出生的农村人都经历过那段让人难忘的辛酸岁月,——交公粮时代。改革开放前的六七十年代是生产队集体交公粮,而改革开放的后的八十年代是各农户交公粮,农业税是国家对所有从事农业生产及有农业收入的集体和个人的一种征税,俗称“交公粮”。无论是早期集体还是后来的个体,都必须以交公粮的形式来完成国家的农业税收,这一交公粮的农业征税在中国持续了2300多年的历史;说起中国交公粮的历史,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也就是战国时期,作为法家的商鞅为了实施兼并战争的需要,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变法,主要目的就是围绕耕战,制定政策法规,然后进行实施;古时称之为“交皇粮”,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粮管所机构、粮食收购站。因土地是属于国家的,集体、个人种了国家的地,向国家交税这是天经地义的事,都必须履行其义务。当年农民所交的那些公粮,一部分用于抵扣农业税,一部分是用于城市市民的商品粮供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体制在改革.人类时代在进步,2005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6月1日起废止,由此全面取消农业税,至此,中国延续几千年的“交皇粮”、“农业税”、“交公粮”宣告全面结束。农民不但不向国家交税了,国家反而还向农民每年发放一定的种粮补贴。
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民都熟知,地里庄稼成熟后,用人工使用镰刀来进行收割,
然后使用木板车(也称架子车)用牲口拉到禾场进行脱粒,
最早期使用的方法是人工用莲枷将庄稼颗粒拍打下来。其步骤是:首先将收回来的庄稼铺于禾场上,由男女社员站成对排,
一般女社员占为多数,用竹制或者是木制莲枷进行拍打,并喊着整齐高吭的农家号子左右移动来回拍打,打一遍翻一遍(小孩们便跟在大人身后来回像看电影似的高兴极了),直到粮食颗粒与秸秆穗子分离干净为止,或者是用牲口拉上石磙来碾压的方法进行脱粒。
然后将作物秸秆用扬叉叉至禾场周边堆成柴垛,随后便用木抱板将打下的粮食拉拢成堆状,
队长在安排有经验的男劳力用木锨扬净后,
选择好晴天进行晾晒,晒干后队长在安排女社员用筛子、簸箕来整理干净,最后装麻袋、装上木板车(架子车)运往公社粮食收购站验质过磅入库。
说起交公粮,无论是先前的集体、还是后来的个人交公粮,都不是一件很顺利、很容易的事情。各大队、生产队在接到公社分配的交公粮指标数字后,便用大喇叭广播通知交公粮的限期时间及其他事项,
如晒干、扬净、无杂质、颗粒饱满等,每天大队干部都要喊上好几遍。不过也有极少数心存侥幸心理的抗交户,但最终也没能抗过国家政策。那时候的交公粮在粮站要过“三关”,拉去的粮食要全部过关了,一颗悬着的心才会踏实。一旦验质员说质量不合格,那将拉回去晒干整净后再拉来验质过关。尤其是大热天,拉回去再倒袋重新翻晒整理后装袋装车,简直要把人折腾累坏,谁都不愿意来回倒腾,都想一次性过关。那时的粮站验质员手中有一个空心的铁钎和一把铝制品细孔小圆筛子,当年农民称之为“扎心钎”、“阎王筛”、“老虎牙”。
第一关、用铁钎把粮食袋扎穿,让粮食顺着铁钎流入小圆筛子里;第二关、用筛子筛粮食来确定所含杂质的比例;第三关、验质员用牙齿来嚼你的粮食来决定其所含水份的大小。如果几项指标都过了关,就可以过磅入库了。说起粮食入库也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因粮食越堆越高,揹上一麻袋粮食有时候还要上几级跳板,空手在跳板上走动都打愰,还别说抬着一麻袋粮食,但这个重体力活一般都是由男社员干。
可见“交公粮”时代的一个粮站收购验质员是多么的牛,虽然没有什么官职,可手中的“权利”却不小,叫你质量过关就过关,叫你先过磅就先过膀,说一不二;各大队书记、生产队长都必须讨好巴结他,也不敢得罪他,更别说交公粮的老百姓了,奉烟递水者都排成队。在那个年代能谋上这样一份令人羡慕的好差事,也算是祖上积德了,一个小小的粮站验质员,如果想找哪个大队、生产队要个什么木料自家搭建个鸡舍、猪舍、厕所之用,那简直就是一件轻易而举的事,更别说其他农产品了。有了这些小恩小惠的铺垫,交公粮这一关就一路畅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