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5月,10万日军用20天时间在中条山击溃18万国军,国军在此役中损失惨重,牺牲和被俘人数达7.7万余人,日军伤亡近3000人,伤亡比高达1:20。蒋介石闻听,气得暴跳如雷,竟把此次失败称为“抗战史中最大的耻辱”。
一、中条山:被“马奇诺防线”谎言掩盖的死亡陷阱
中条山,山西南部一条狭长山脉,地势险峻如刀削,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抗战初期,卫立煌率军于此构筑起“东方马奇诺防线”,十三次成功击退日军的进犯,还缴获大量日军物资。
然而,这座所谓的“铁壁”不过是一个谎言罢了——防御工事仅仅只有一层单薄的防线,毫无纵深可言。卫立煌多次请求蒋介石增修工事,却遭冷遇。
三个月里,日军侦察机拍下中条山布防图,更讽刺的是,日军战前派间谍伪装成农民,混入中条山绘制防线图,甚至收买国军军官。一名被俘日军军官供述:“我们连国军每个机枪阵地的位置都一清二楚。”
虽然,防线是纸,但人心更是纸。因为蒋介石的猜忌,早为这场惨败埋下炸药。
二、卫立煌被撤之谜:一场“通共”引发的权斗
卫立煌本应该是中条山的“铁柱”,然因其与八路军的多次合作,遭到蒋介石猜忌。
他顶住压力给八路军发饷,甚至送枪送弹,与朱德划定防区避免摩擦。这些举动触动了蒋介石那根敏感的“反共神经”。
汤恩伯、蒋鼎文等将领嗅到风声,因为觊觎卫立煌的河南省主席职位,便借机向蒋介石告密:“卫立煌的防区,八路军能自由出入!
此时,恰逢卫立煌丧妻消沉,蒋介石趁机以述职为由,将卫立煌骗至成都软禁,派何应钦接任指挥权。按国军官方说法是“战略调整”,实则因其和八路军的“合作行径”触怒了蒋介石。
卫立煌被调离前夜,他对着地图长叹:“中条山一丢,华北门户洞开!”,然后愤然赴峨眉山“看猴子”,直到战前两日才被紧急召回,但防线已成一盘散沙。
若卫立煌未遭撤换,中条山能否守住?历史档案显示,卫立煌曾以26万兵力对抗日军数万人,胜率极高。而1941年,蒋介石却将主力西北军调离,仅留18万杂牌军,兵力劣势直接葬送战局。
整个抗战时期,日军集中十万以上兵力发动的攻势为数不多。这次以10万打18万,可以说是“占据压倒优势”。
三、何应钦的“长蛇阵”:一场教科书级的作死指挥
主帅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但比这更致命的,是国军的“神操作”
何应钦走马上任之后,立刻改变卫立煌的部署,将十八万部队沿着黄河布成“一字长蛇阵”。日军笑称:“切断一处,全线崩溃!”
5月7日总攻当日,日军是拿出“把纸老虎当真老虎来打”的干劲了。
不仅主力带着毒气弹一起出发,还派遣日本奸细乘机混入国军防区,就连日军特种兵,也径直空降到中国军队的指挥部旁潜伏下来。
反观国军,没有起码的战备警惕,没有加强渡口工事不说,就连粮食都没有储备够。以至出现咄咄怪事:以至于出现咄咄怪事:远道奔袭而来的日军,兵精粮足,且来势汹汹。可守于己方阵地的国军被围,竟断粮三日,饿得眼冒金星,连“大刀”都提不起来了,部队一触即溃.
14集团军总司令刘茂恩的电台被炸毁前,最后一条电报是:“士兵三日未食,正在啃树皮。”
四、英雄末路:军长自杀前留下一句血泪遗言
日军各部按计划进行了果断快速的进攻和穿插包围,没有任何迟疑,干净利索得像是教科书上的案例。而国军却始终没有像样的作战计划。
指挥部要么不顾事实地要求“恢复原有阵地”,要么要求“就地固守”,而且很快就失去统一指挥,听任各部各自为战。乱军之下,有的部队尚能顽强抵抗,但更多是不顾友邻拔腿就跑。
然而中条山并非全无血性。
第三军军长唐淮源被围后,三次突围失败,遗言:此身当为国有,誓与中条山共存亡“后,举枪自戕于悬山之顶。12师师长寸性奇左腿被炸断,他拒绝让部下抬行,奋力拔剑自刎,壮烈殉国。所部全员皆战死,竟无一人生还。
五、谁是真凶?蒋介石的“反共心魔”与历史暗线
表面看,战役败于指挥失误。但深层病灶,是蒋介石的“反共执念”。
1941年1月17日,蒋在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后,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而在中条山战役前,为防八路军“渗透”,蒋介石严令黄河两岸部队不得联动,黄河对岸的胡宗南20万精锐,始终按兵不动,导致中条山沦为孤岛。
但在中央军严重失利的情况下,蒋又采用的是“口头告知”式的命令,要求八路军“用游击战争的方法,切断蒲路、正太路、平汉路等”,但并没有要求中共投入晋南战场。
同样,中共亦主张不以晋南为主要配合作战区域,此乃汲取皖南事变之教训。旨在防止与国民党军队“接触”或混同而产生摩擦,以免损及有生力量,危及边区政府,破坏抗日大局。
而日军战报透露,战役前他们就对八路军根据地发动大扫荡,确保其无法支援国军。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这一反动政策,无疑是自断臂膀体现。
结语:
中条山之败,非一战之过,而是政治权斗、战略短视与人性贪腐的合力绞杀。今日重读这段历史,绝非为批判某一人,而是警示:大敌当前,内耗者必亡!
声明:本页面所包含的视频、图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网站,引用的图片和文章内容无关联。我们尊重原创作者的劳动成果,并在此声明无意侵占原视频、图片的版权。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文章部分场景为增强可读性进行文学化处理,力求还原历史现场,细节或有演绎,主线绝对保真。看官请勿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