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曾这样评价过胡适:“胡适之先生,学问是博大的,识见是精到的,态度是温良的,气度是弘毅的。”胡适自己则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胡适之新文学”闻名于世,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一、文学革命的开山鼻祖
新文化运动兴起后,胡适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他最早提出文学改良的刍议,将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都归结到“白话文学”的概念上,使文学革命旗帜鲜明,并在1917年1月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中首次提出了白话文学应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思想。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新文化运动中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以白话为正宗,以写作为文学正宗,将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文学的核心和主体,对封建文学进行猛烈的抨击、彻底的否定。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文学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批判,在摧毁封建正统文学的权威性和合法性方面,其历史性的意义尤为突出,具有革命性、震动性。可以说,此文是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宣言书,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正式开始。
胡适在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开新文学运动之风气,是胡适先生里程碑式的著作。问世以来引起文学界、理论界的广泛争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尝试集》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开新文学运动之风气,是胡适先生里程碑式的著作。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二、哲学研究的集大成者
胡适早年曾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且一生服膺之。实用主义是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对实用主义哲学,胡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既不满足于杜威等人的阐释,也不同意其他实用主义者的观点。胡适认为,实用主义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而不是什么绝对真理。胡适曾声称:“我信仰的是实验主义的‘存疑主义’,这个主义教我无论遇见甚么事物,总要去寻他的意义,总要去寻他的理由。”
胡适还曾对实用主义的方法论进行具体的概括和解释,他说:“第一,注重事实,科学方法的应用最重要的在于它的根据事实。第二,注重假设。所有的学理都只是待证的假设,其中只有事实的证据最为重要。第三,注重证实。假设必须经过证实的阶段,才能使人信仰。”胡适一生治学,无论是搞文学、哲学、史学、还是教育学等,都遵循着实用主义的方法论。
胡适一生在哲学方面,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研究。他从1917年回国任北大教授时,即开始讲授中国哲学史(上古),以后陆续写出《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专著,冲破封建神学迷信思想的禁锢和传统学术研究的陈腐方法,开创了现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局面,在学术界和思想界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考据红学的权威专家
胡适不仅是新红学的创始人,而且是新红学的奠基者、考证派红学的开山鼻祖,一生写了许多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和专著,其中1921年出版的《红楼梦考证》,是新红学第一部代表性著作。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提出了“自传说”,把《红楼梦》研究引向了考证作者家世、经历与书中人物、情节相互印证的道路,这是红学史上的一大转折,使《红楼梦》研究从此成为一门严肃的学问。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红楼梦考证(改定稿)》在红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提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体小说的新说,在红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并引发了一场关于《红楼梦》作者的论争,从而开创了红学史上著名的“新红学”。
胡适的“新红学”虽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但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却为后来的红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红楼梦考证》和《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也成为红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受到红学研究者的重视和肯定。
四、研究史学的集大成者
胡适治学兴趣广泛,涉及诸多领域,史学是他用力较多的一个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的史学研究,从方法到内容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也为我们今天的史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胡适的史学思想的形成,受到了西方史学的影响,也与他自身的学术经历密切相关。胡适早年留学美国,师从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史学思想的影响。回国以后,他积极宣传实用主义史学思想,倡导“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主张把史学研究的重点从政治史转向社会经济史、文化史,从研究少数英雄人物转向研究广大民众,从为政治服务转向为学术而学术。
胡适的史学研究涉猎范围很广,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都有涉猎,而且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他的许多史学研究成果,如《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胡适文存》等,都已经成为学术经典,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适在史学研究方面的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用科学方法治史的新风气。他强调历史研究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要注重史料的搜集和鉴别,要运用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科学方法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史学研究的科学性,也推动了史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五、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胡适一生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胡适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实用性和个性发展,反对传统的应试教育。
胡适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他还积极倡导“科学教育”,认为科学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验能力。
胡适一生曾经担任过多个大学的校长和教授职务,他在这些职务上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提倡学术自由和民主管理。他主张大学应该是一个研究和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不是一个政治斗争的舞台。他反对政治势力对大学的干涉和控制,主张大学应该独立于政治之外,保持自己的学术独立性和纯洁性。
胡适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白话文运动”和“科学教育”思想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他的教育改革实践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作为中国近现代最博学的大师之一,胡适在文学、哲学、史学、教育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经获得几十个博士学位,应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