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军在875年爆发,由屡试不第的私盐贩子首领黄巢领导。
数千盗贼、土匪和农民迅速响应,起义军如同熊熊烈火一般蔓延至大唐半壁江山。
此后数年,黄巢采取快速奔袭、流动作战的策略,转战一万五千余里,对唐朝的封建地主阶层实施严厉打击,团结了一大批底层人民。
12月5日下午,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朝两京陷落,唐僖宗逃往四川。
黄巢迎来了人生巅峰,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感到满足。
12月13日,他登基称帝,建立大齐政权。
黄巢并没有意识到,大齐败亡的种子已经种下。
当天上午,百官刚刚退朝,从潼关败退回来的乱兵迅速入城抢掠一番后逃走,百官因害怕藏匿起来。
唐僖宗得知潼关失守,大惊失色,在“阿父”田令孜神策军的护卫下逃出长安前往咸阳,最终目的地是四川。
唐僖宗成为继唐玄宗之后,唐朝第二个逃离长安前往蜀地避难的皇帝。
由于唐僖宗走得急,谁也没有通知,百官及诸王、妃嫔都不知道他的去向,一时间群龙无首,长安顿时乱作一团,仅剩的士兵也都溃散而逃。
下午,黄巢在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进入长安,这对起义军来说是巨大的胜利。
带着胜利的喜悦,黄巢乘坐黄金战车,在几百位身穿绫罗绸缎的侍卫护送下,带着数十万起义大军进入长安,将士们各个喜笑颜开。
唐朝距离灭国还很遥远,因为唐僖宗跑了,只要皇帝还在,唐朝就没有散,支持唐僖宗的大有人在。
稍微有点战略常识的人应该知道,进入长安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兵追击唐僖宗。
抓到唐僖宗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手上的筹码就很大了,进退都有余地。
但是,黄巢却没有派人追唐僖宗,这将是他这辈子做得最后悔的一件事之一。
除了放唐僖宗一马之外,黄巢入城之后还干了一件自毁长城的事情,那就是洗劫长安城。
黄巢进入长安后,长安的文武百官几乎都投降,以金吾大将军张直方为首。
张直方是地方豪杰,在军中很有威望,很多人都依附他,黄巢有他的支持,在长安站稳脚跟不是问题。
黄巢进入长安后,先是“参观”了唐朝皇宫,看着数千美貌妃子和宫女,并没有起歹心,也没有住在皇宫,而是将田令孜的宅邸当做临时住处和指挥所。
为了稳定长安局势,黄巢严明军纪,下令不许骚扰百姓,同时在全城张贴布告:“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这一招确实有效,长安很快就安定下来,黄巢还拿出许多钱财发给长安百姓,百姓感激涕零,都表示支持起义军。
但是,这样的局面并未持续几天,在巨大的胜利面前,黄巢的部下认为天下唾手可得,是时候犒赏自己了。
于是,起义军将士不顾黄巢的命令,开始在长安城捉拿百姓索要财物,称为“淘物”。
对于富人,将士们则将他们赶出家门,然后将房子和财物据为己有,由此过上了富人生活。
将士们还四处奸淫百姓妻女,并将抓到的唐朝官员杀死,唐朝宗室也遭受了浩劫,几乎被屠杀殆尽。
如此一来,长安人心惶惶,都对黄巢起义军十分惧怕,尽管黄巢曾出面阻止,但根本没人听他的。
事实上,开始的时候,黄巢起义军的军纪还是很不错的,对百姓秋毫无犯,这也是为何它能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
但是,自从起义军在广州屠杀胡人富商,让他们尝到甜头之后,他们贪得无厌、无组织、无纪律的毛病就逐渐显现出来了,直到攻克长安后彻底爆发。
黄巢还没称帝,就在以上两件事上犯下大错,但他当时并未在意,而是在胜利的欢呼中称帝。
黄巢称帝之后,开始大肆封赏,同时准备任用一批唐朝旧官,比如张直方就被他任命为左仆射。
原本,一切都很和谐,但他的手下很不听话,继续在长安烧杀抢掠,他便派人去抓,却一个都没有抓到。
这个时候,有好事者向黄巢进谗言,说是唐朝官员包庇了作恶的将士,这些官员居心叵测,都应该杀死。
黄巢顿时疑心大起,便对唐朝旧臣展开了屠杀,以张直方为首的三千余人遭到屠杀,许多京城望族也被黄巢残杀殆尽。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就是黄巢在长安城内给人留下的印象,应该说是非常不好的。
在极短的时间内,黄巢的名声迅速变臭,传遍大江南北,全国人都知道他不但杀官僚,还无故杀害百姓,如此一来,谁还支持他?
当然了,那时候黄巢如日中天,这些他根本没放在眼里,并且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解决粮食问题。
没错,长安在历史上长期缺粮,需要从关中运粮,这是众所周知的,早在隋朝时期就修建了大运河用于运粮,唐朝更是如此。
黄巢显然没做好功课,以为自己捡到宝了,其实他掉入了一个“大陷阱”,攻下长安容易,能不能守住呢?
此前,黄巢确曾占据关中,但他一直采取流动作战,每攻下一地,并不派遣大军驻守,这就导致他虽然取得了不少胜利,却没有稳固的大后方给长安输送粮食。
但是,黄巢依然决定守住长安,因为他本人也很快腐化,既然约束不了大家,为了让大家继续跟着自己干事业,干脆自己也享受一把吧。
于是,黄巢掠夺了不少美貌妃子和宫女供自己玩乐,自此一头扎进温柔乡,开始对战争不那么感兴趣了,也不再亲自指挥打仗了,很多事情都交给手下去完成。
也就是说,黄巢流连于长安不想离开了,这个其实也没问题,但首先得解决粮食问题,毕竟每天早上一睁眼,都有几十万人等着吃饭。
怎么办?
黄巢最终决定抢,他派人到长安周边向百姓“征粮”,但长安周边都是其他节度使的地盘,你无缘无故出兵攻打人家,跟人家抢地盘,还抢人家的粮食,人家能干吗?
于是,一些原本跟黄巢没什么太大过节,对黄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想自保的节度使,都开始对黄巢有意见了。
这些节度使当中,有不少人本打算或者已经投降黄巢,从而得到功臣的待遇,然后继续在一方称王称霸,现在却不投降或者降而复叛了,甚至准备帮助唐僖宗消灭黄巢。
话分两头,黄巢在长安享乐并派兵四处出击之时,成功逃走的唐僖宗可一刻都没闲着,他还没走到四川,就向全国下达了勤王诏书,同时对那些被黄巢得罪的节度使进行拉拢。
比如,河中节度副使王重荣之前已经投降黄巢,但黄巢不讲武德,竟然让朱温去河中征粮,他当然不干了,朱温就打他,他因此非常生气。
恰好在这个时候,唐僖宗任命王重荣为检校工部尚书,升任节度使,王重荣便降而复叛,帮着朝廷打黄巢。
唐僖宗进入四川之后,充分利用四川作为天府之国的优势,为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钱粮,组织军队对黄巢起义军进行反扑。
同时,唐僖宗对各地节度使的拉拢工作也继续进行着,他大肆封赏各地节度使,大胆放权,并给予必要的支援,成功将一批原本与黄巢亲近,或者观望局势的节度使拉入到自己的阵营,比如义武镇节度使王处存、凤翔节度使郑畋、朔方节度使唐弘夫,党项首领拓跋思恭等。
就连拥有让人闻风丧胆的沙陀骑兵的沙陀人李克用,都被唐僖宗争取过来。
尽管李克用并不真心忠于唐朝,但他在黄巢和唐朝之间做了权衡之后,认为黄巢这个人没什么信义,就是流寇,又得罪了太多人,现在很多节度使都想帮唐朝,自己必须认清现实,便派人向唐僖宗表忠心。
就这样,唐朝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黄巢的敌人则越来越多,他们合起伙来阻止黄巢,黄巢开始四面受挫。
很快,唐朝各路节度使逐渐对长安形成了包围圈,黄巢起义军的粮食危机越发严重,从而影响到了军心,叛逃、溃散者每天都有。
并且,黄巢起义军内部也因为战略问题产生了分歧,尤其是将领们对黄巢的能力产生质疑,导致许多将领投降唐朝。
黄巢的快速堕落,让他对战略产生了很多误判,他把能得罪的人都得罪光了,尤其是百姓和各地节度使,前者让他失去立足之本,后者则一心要他的命,他硬是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最终把自己置于困兽之笼。
882年2月,唐朝各路节度使纷纷向长安进发,黄巢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狡猾的他假装退出长安,实则埋伏在长安郊外。
最先进入城中的是泾原节度使程宗楚和朔方节度使唐弘夫,他们带兵进入长安后,没有发现黄巢起义军的踪迹,将士们很不满意,于是对百姓进行了抢掠。
到了夜晚,黄巢得知城中唐军防守松懈,于是带人悄悄入城,赶走唐军后再次占领长安。
黄巢听说唐军入城的时候,长安百姓曾热烈欢迎,这让他感到非常生气,于是下令对长安城百姓实施大屠杀,最后杀掉了八万无辜百姓,一时间血流成河,哭声震天,黄巢称之为“洗城”。
通过这次屠杀,黄巢的名声算是彻底臭了,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他竟然不打算离开长安!
要知道,当时黄巢虽然损兵折将不少,但手上依然有数十万大军,只要他集中兵力,突破唐军的包围圈应该不是难事,可他没有这么做。
说到底,黄巢还是舍不得长安,长安是他实现梦想的地方,也是他奋斗终生的目标,怎么能轻易放弃呢?
不管怎么说,黄巢决定继续留守长安,但长安被困了一年多,米价已经涨到三千钱一斗了,活不下去的百姓纷纷逃走,起义军将士也吃了上顿没下顿,许多士兵都饿死了。
更糟糕的是,自唐军第一次收复长安失利后,唐僖宗就开始加大力度调兵遣将了,那些名将诸如李克用、王重荣、朱玫等,都悉数登场。
为了收复长安,唐僖宗也下了大本钱,许诺给节度使们更多特权和优待,这些后来被认为加剧了唐朝的藩镇割据,但至少在当时很有效,大家众志成城,要帮着唐僖宗消灭黄巢。
在唐僖宗的统筹之下,唐军对长安的围困更加紧密,长安周边地区的黄巢起义军据点,也大多被攻克,长安很快就成为一座孤城,黄巢想逃都逃不了。
这个时候,朱温第一次感到害怕了,这个曾经驰骋大江南北的豪杰人物,终于尝到了无路可走的滋味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之前在河中作战时败给王重荣的朱温,在向黄巢求援无果之后,为了保全自身,选择向王重荣投降,被唐僖宗予以重用。
这对黄巢起义军的打击很大,而唐朝在得到朱温之后,也得到了一股强大的支持力量,反过来攻打黄巢起义军。
朱温的投降,就向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黄巢的部下见朱温受到了唐僖宗的厚待,于是纷纷跟着投降,黄巢愤怒地开始杀人,不但没有劝住,反而让更多人投降唐朝。
883年4月,唐军对长安发动总攻,黄巢起义军节节败退,趁着夜色逃出长安,扬言要去徐州,其实是要出蓝田,入商山。
当时,黄巢尚有15万大军,这么多人想逃走,谈何容易,毕竟唐军数量也不少,李克用的沙陀骑兵也不是吹的,追击能力超强,黄巢能跑得过吗?
但是,黄巢太有钱了,他转战大江南北,搜过了不少金银财宝,为了活命,他让人将财宝散落在沿途各道路上,唐军追上来的时候,纷纷跑去捡,就没有继续追他,他得以逃脱。
如果不是黄巢机智,很难破了唐朝布下的死局。
竖起来,唐朝各路节度使也不是什么好货色,都是见钱眼开的主,唐僖宗跟这帮人做交易,也真是没办法。
长安收复之后,唐僖宗开始论功行赏,表现最好的李克用和朱温,一个被封为河东节度使,一个被封为宣武节度使。
此二人得了好处之后,干劲十足,纷纷厉兵秣马,准备一鼓作气灭了黄巢。
黄巢逃走后,本可以南下江淮,但他再次犯糊涂,竟然想继续驰骋中原,于是攻打蔡州,蔡州刺史秦宗权投降。
之后,黄巢又派大将孟楷攻打陈州,结果遇到了顽强抵抗,打了一年多都没拿下,孟楷还战死城下了。
这件事对黄巢的刺激很大,他便亲自率军攻打陈州,为了补充军粮,他派人到周边十几个州抢掠百姓充饥,每天都要吃几千人,真是人间惨剧。
这样的黄巢,谁还支持他,他也只是在做最后的挣扎罢了。
黄巢逃走后一段时间,唐军似乎消停了一阵子,这段时间里,各路节度使都在稳固自身地盘,因为当时黄巢的兵势还是很强大,大家都担心黄巢报复,所以都龟缩不出,积极发展自身。
再一个就是,黄巢逃出长安后,并没有在黄河流域活动,而当时比较强大的节度使,大多都在黄河流域,既然黄巢远离了他们的地盘,他们自然没那么积极了,只需要做好防御就好。
但是,黄巢一日不灭,唐僖宗一日不能心安,于是他对各路节度使再次予以厚利,对朱温、周岌和时溥等人进行拉拢,让他们救援陈州。
于是,各路人马再次整装出发,后来李克用也参与进来,发起了对黄巢的围攻。
在唐军的逼迫下,黄巢起义军的粮食危机更加严重,抓不到什么人了,只能吃草和树皮,后来树都被扒光了,就没有吃的了。
于是,黄巢起义军只能撤退,但由于之前作恶太多,名声也早就臭大街,所以得不到沿途百姓的支持,而那些痛恨黄巢起义军的地主豪绅,也纷纷组织起来反抗。
此时的黄巢起义军,可以说是四面楚歌,在得不到任何支援的情况下,自然是屡战屡败了。
884年5月,在李克用的追击下,黄巢败走封丘,之后一败再败,其手下将领李谠、杨能、霍存和葛从周等人都投降了唐军。
黄巢惊慌失措,根本无心念战,只想尽快逃走,但李克用紧追不舍,他的老婆孩子以及大量金银财宝,都为李克用所得。
6月,黄巢身边只剩下一千多人了,跑到狼虎谷躲了起来,他的外甥林言本打算杀了他,向唐军将功折罪的,结果也被唐军杀掉。
至此,存在了四年不到的大齐,最终走向了灭亡,黄巢本人也身死人手,黄巢余部也在不久后被唐军剿灭。
黄巢起义军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根本原因在其自身,本可以取代唐朝,却偏偏在许多决策上失误,一步步将自己逼入绝境,最终败给唐朝。
当然了,黄巢起义军虽然败了,但让本就腐朽的唐王朝,陷入到更加严重的藩镇割据当中,唐朝能控制的土地十分有限。
后来,唐朝被朱温所灭,藩镇割据最终还是要了唐朝的命,因此唐僖宗对付黄巢起义军的办法,其实实在饮鸩止渴,但如果不这样,唐朝可能灭得更快。
回顾黄巢起义军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黄巢起义军的成功与失败并非偶然。
起义初期,黄巢采取快速奔袭、流动作战的策略,成功打击了唐朝的封建地主阶层,赢得了大量底层人民的支持。
随着黄巢进入长安,一系列错误决策接踵而至。
首先是放唐僖宗一马,失去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其次是对长安城的洗劫,使得原本支持他的百姓和官员离心离德;最后是未能解决粮食问题,导致军心动摇,最终四面楚歌。
这些决策上的失误,不仅让黄巢失去了民心,也让他失去了军事上的优势。
黄巢起义军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政治上的失败。
黄巢在长安的种种行为,使得他失去了最初的正义形象,变成了一个贪婪、残暴的统治者。
这种转变让黄巢失去了最宝贵的财富——民心。
而唐僖宗则通过拉拢各地节度使,重新获得了军事上的优势。
尽管唐僖宗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藩镇割据,但至少在当时,这种方法有效地遏制了黄巢的扩张,保住了唐朝的命脉。
黄巢起义军的覆灭告诉我们,历史的进程往往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一个看似强大的政权,如果在关键决策上出现失误,可能会迅速走向衰落。
而一个看似弱小的政权,如果能够抓住机会,合理利用资源,也可能扭转乾坤。
黄巢起义军的失败,不仅是黄巢个人的悲剧,也是唐朝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它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也提醒我们,无论多么辉煌的事业,如果没有正确的决策和合理的管理,最终都可能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