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曹植夺嫡团队
曹植团队主要由丁仪、丁廙和杨修组成。有好事者为了对应曹丕的“四友”也编排了一个曹植的“四友”,增加的那个人叫邯郸淳。邯郸淳确实在曹操面前说过曹植的好话,但他并不是曹植核心团队中的人,所以,这个“四友”是不存在的。就像不能因为崔琰说过曹丕的好话就将崔琰纳入曹丕夺嫡团队一样。
丁仪、丁廙是兄弟俩,是汉建安初年司隶校尉丁冲的儿子。丁冲,字幼阳,和曹操是同乡,沛国樵县人。年轻时就与曹操有交往。曹操写有《丁幼阳令》(一作追称丁幼阳令),回忆年轻时与丁冲交往的事情。
令中说:以前我有个叫丁幼阳的同县老乡,他是个衣冠良士,有学问材器,我很欣赏和喜欢他。后来他因为常怀忧愁愤恨的情绪得了狂疾(类似于精神病),等到病好后到我这里来玩,本来我应该留他住下来的,但我却经常让他自己回去,我对他说:“你以前得狂病,万一发作了拿兵刃乱砍人怎么办?我怕你。”听了曹操的话,丁冲也不介意,两人一起哈哈大笑,笑完丁冲自己回家。
前面曾经讲过,丁冲在曹操入洛阳挟持献帝的过程中立下功劳,被曹操从黄门侍郎提升为司隶校尉,算是报答吧。
谁知道丁冲无福消受这份荣华富贵,升官不久就因为喝酒损伤了肠胃,烂肠而死(估计是急性肠胃溃疡之类的病)。
丁冲死后,留下丁仪、丁廙两个儿子。曹操念故人之情,感相助之恩,对这两人特别照顾。
丁仪,字正礼,有才学,有名气,但有残疾,瞎了只眼。曹操曾想将女儿清河公主许配给丁仪,曹丕以丁仪有眼疾为名,劝曹操把清河公主嫁给伏波将军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懋,曹操同意了。
后来曹操辟丁仪为西曹掾,见识了丁仪的才华和能力,大为惋惜,说:“丁仪确实是难得的才俊,就算两只眼睛都瞎了,我也应该把女儿嫁给他,何况只是瞎了一只?曹丕坏了我女儿的婚姻大事啊!”丁仪知道此事后,十分痛恨曹丕,下死力帮助曹植夺嫡,把政治斗争变成了个人恩怨。
丁廙,字敬礼,最初也在曹操幕府,建安早期出任黄门侍郎,借着在曹操身边工作的便利,经常在曹操面前赞扬曹植,对曹操立嫡施加影响。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其家族也是以儒学传家的四世三公,和汝南袁氏一样。所不同的是,汝南袁氏是习《孟氏易》,华阴杨氏是习《欧阳尚书》。
杨修是个非常能干的人,为曹操丞相仓曹属主簿时,曹操的内外军国大事杨修都参与其中,所经手的事情都能让曹操满意。曹操对他十分信任和重视,以至包括曹丕在内的曹操的儿子们和其他大臣都争相和他结交,向他示好。
其实杨修并不想掺和到曹氏兄弟夺嫡中,他和曹植是因为文才、性情相似而趣味相投、惺惺相惜,卷入夺嫡之争一是身不由己;二是曹植的挟持,他无法拒绝,也不敢拒绝。他自己深知这一点,所以在临死前对朋友说:“我本来就知道会死在这件事情上,没想到拖到这么晚。”言下之意就是受曹植连累。
邯郸淳(一作邯郸浮),又名竺,字子叔(一作子淑),又字子礼(一作正礼),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其实他只是书法家,汉末避乱荆州,曹操喜爱书法,占领荆州后就将邯郸淳带回邺城。
因为邯郸淳得到曹操的喜爱,曹丕、曹植就争先恐后地请求曹操将邯郸淳分派到自己府中任职,当时曹操正偏爱曹植,将其指派给了曹植。
邯郸淳进见曹植时,曹植恭敬地请他入坐,先不和他交谈。当时是夏天,酷热难当,曹植叫人打水洗澡,洗完后还在身上敷上爽身粉一类的东西,然后披头散发,裸体跳胡、跳丸(也叫弄丸,现代杂技里仍然有这个项目,就是将多个物体抛在空中用手不停地接抛,使其不掉落)、击剑,表演完后,又朗诵俳优小说数千句。
完毕后问邯郸淳:“先生觉得怎么样?”说完才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整理好仪容,和邯郸淳一起从古到今、天南海北、文章辞赋、贤圣名臣、文事武略等方方面面一顿海侃,一直说到晚上。
其他陪坐的人都不敢说话,因为都说不过他。曹植的表现,确实有曹操不羁性情崇尚本性的风格。这顿海侃,让邯郸淳对曹植佩服得五体投地,把曹植称为“天人”。从此后就经常在曹操面前为曹植美言,引起曹丕的不满。
不过邯郸淳毕竟只是一个书法家,其影响力并不大,从事后曹丕对曹植团队骨干人员的清理中也可以证实,邯郸淳并没受到什么惩罚。曹丕称帝后,还任命邯郸淳为博士、给事中。
邯郸淳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编撰了《笑林》三卷。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笑话专集,有些笑话流传至今。
第五节 各显神通
介绍完团队情况,再来看看双方都做过一些什么事情。
曹操有次出征,曹丕和曹植一起在大道旁为曹操送行。曹植大力称颂曹操的功德,慷慨激昂,出口成章,在场的人都惊叹曹植的文采,曹操也非常高兴。
曹丕在旁边怅然若失,吴质看见了,赶紧过去悄悄对其耳语道:“你啥也别说,等大王启程时,你只管痛哭流涕就行了。”
等到欢送仪式结束,曹操挥师上路时,曹丕扑通一下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地拜送曹操。曹操和在场的其他人都被曹丕的痛哭所感染,心中一阵伤感。
于是大家就认为曹植虽有文采,但诚心不如曹丕。
吴质一句话让曹丕转败为胜,可见其人心智之机敏。如果吴质一直留在曹丕身边,为曹丕出谋划策,也许曹丕早就被定为真正的继承人了,可是曹丕自己做了件不检点的事情,牵连到吴质,分离了二人。
有次曹丕和一批文人聚会,也许是玩得太高兴了,曹丕一时冲动,叫甄夫人出来与这些人相见。其他人见甄夫人出来了,赶紧按照礼仪伏首埋头。只有此时为丞相掾属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直挺挺地坐着,平视甄夫人。
这是个大不敬的罪过,不知道是甄夫人国色天香太过迷人,还是刘桢文人不羁礼节的性情太过狂放。
更为不妙的是曹操知道了这件事。曹操对几个儿子的言行举止时刻关注,应该是派了人在几个儿子府中身边监视。帝王监视儿子行为的举动很正常,许多帝王都这么做,特别是对继承人的监视。这件事就是曹操派去监视的人回来告诉曹操的。曹操大怒,立即抓拿刘桢交有司定罪。
有司认为是大不恭,死罪。曹操怜惜刘桢之才,改为劳役。那天吴质也在座,因此受到牵连,被外放为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内)县令。
曹丕很奇葩,总喜欢做这种事情,当了皇帝后还是如此,有次和曹休、吴质聚会,也是把郭皇后叫出来相见。此时没有曹操的管束,曹丕更加放肆,居然叫吴质抬起头来仔细瞧看郭皇后,真心不知道曹丕这样做是出于什么心理动机,大概是男性虚荣心的炫耀吧?
吴质不在身边,曹丕明显不能适应,特别是当时夺嫡之争处于关键时期,所以一有事情,曹丕就秘密召见吴质。古时郡县官员没朝廷明令是不能私自进入都城的。曹丕就让人把吴质藏在竹筐里用车拉进府中。
此事被杨修知道了,告诉了曹操。曹丕有些害怕,吴质安慰曹丕说:“怕什么?明天你把绢放在竹筐里拉进来,杨修一定又要去告状,这次必定要来查验,查验出来不是我,他们反而会承担罪责。”结果果然如此,曹操从此开始怀疑杨修。
曹丕靠着吴质的机敏,两次都顺利地转危为安,但并不说明曹植一方就从来没有赢过。
各位还记得崔琰之死吧?由于崔琰是唯一一个在朝堂上公开谈论立嫡,并明确表示支持曹丕的人,曹植一方不能让崔琰的行为影响到其他大臣,特别是影响到曹操,必欲除之而后快。
于是丁仪秘密派人监视崔琰,并将崔琰的言行添油加醋地汇报给曹操,成功除掉了崔琰。
崔琰死后,同样是支持曹丕的好友毛玠为其鸣冤,也遭到丁仪的迫害,被曹操捉拿下狱。钟繇、桓阶、和洽等人极力相救才幸免于死,被免职回家。
曹植团队分工明确,丁仪负责清除大臣中的异己;丁廙负责在曹操面前颂扬曹植,贬抑曹丕;杨修则负责辅佐曹植应付曹操。
丁廙曾经在曹操面前大肆赞美曹植,说曹植天性仁孝,聪明智达,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天下的贤才君子,不论老幼都愿意跟从曹植,甚至为之而死。这是上天种在魏国的福气,让魏国永远享受,无穷无尽。
曹操此时也喜欢曹植,说:“我喜欢曹植,打算立他为嗣,你觉得怎样?”丁廙先还是声明这是国家大事,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插嘴的,但接下来就迎合,也是怂恿曹操说:“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您现在发出了明达的指令,吐出永远安宁的话,可谓上应天命,下合人心,得之于须臾,垂之于万世。”说得曹操深信不疑。
杨修对曹操的性格和处理政务的程序比较了解,又参与各项军国大事的磋商,基本可以掌握曹操每天主要的议事日程和活动安排,每次到曹植那里去时,就预先写好应答材料,吩咐手下按次序呈交给曹操。
曹操最初并没有觉得异常,次数多了,曹操觉得有些奇怪,怎么我的问题才提出来,曹植就叫人把意见建议呈交上来了,这也太快了吧?就去查问,才知道是杨修作弊,对杨修的看法有些转变了(另外一种说法是杨修写好答案叫手下依次呈报,谁知道风吹乱了次序,手下的人拿错了,被曹操发现破绽,事情败露)
曹操也经常出难题考验曹丕、曹植。有次曹操叫他们分别从邺城不同的城门出城,同时下令守城门的士兵不准他们出城,看他们怎么应对。
曹丕见出不了城就回去了。杨修则告诉曹植,如果守门士兵阻止你出城的话,你就以身受王命之名杀了他们。曹植果然杀了守门士兵而出。
这件事情后来成了杨修勾结诸侯的罪状,但从完成任务的角度出发,杨修的指教是正确的,为了完成王命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其实守城士兵也可以服从王命为名杀了曹植,只是他们不敢而已。曹操的指令本来就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就看双方谁更有勇气。
双方团队在比拼,主角也在角力。曹丕想方设法地讨好曹操喜欢的妃嫔,让她们在曹操面前替自己美言。赵王曹幹的养母王夫人就在此事中帮了曹丕不少的忙。曹丕的夫人郭氏在曹丕夺嫡中也出了不少力。曹植则努力地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的文采,博取曹操的好感和信赖。
第六节 曹丕胜出
最迟在司马门事件前,曹丕、曹植双方基本上打了个平手。曹丕因为是嫡长子,在群臣眼中具有合法继承权,因此得到大多数文武大臣的支持。这是曹丕的天然优势。但最终决定权在曹操手里,而二人在曹操的眼中基本持平,这也是曹操一直犹豫不决的原因。
司马门事件彻底断送了曹植的夺嫡梦。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征孙权,留曹植守邺,行前专门嘱咐曹植说:“当年我任顿邱县令时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要努力啊!”
古时惯例,帝王出征,留太子监国守城,曹操留曹植守城,还专门嘱咐,表现出对曹植的信任和期待,曹植本来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好好表现一下,进一步赢得曹操的青睐,为自己在夺嫡中胜出增添一个砝码,可惜曹植不但没抓住,反而断送了一切,浪费了以前的所有努力。
曹植有个陋习,好酒,喝起酒来没有节制。有天曹植又喝高了,居然穿过王宫中驰道开司马门(王宫每个宫门都有一个专职司马负责守卫,故称司马门)而出,一直奔出邺城西边的金明门。驰道、司马门都是曹操专用的,其他任何人使用都是违反规制,有僭越之嫌。
曹操知道此事后,大为震怒。在位帝王最担心和害怕的就是权威受到挑战,特别是来自继承人的挑战。古代史上帝王和太子的关系最为微妙,太子能力强表现突出,父王会提高警惕,防止太子提前夺位;太子能力弱表现不佳,父王又会担心将来社稷江山难保,因此,历来太子都不愿也不敢表现得太强势突出,深怕遭到父王的猜疑断送了前程。
曹植如此胆大妄为,立即引起曹操的警惕,连出两招稳固王位:
第一招,杀了掌管司马门警卫和接待工作的公车令。这是立威,防止以后再有司马开门让王子出行;
第二招,加重对其他王子的管理。曹植敢这样做,其他儿子是不是也敢这么做呢?曹操自己也承认,自从发生这件事情后,就再也不相信儿子们了。
曹植咎由自取,失去曹操的信任。曹操在事后说:“我原来以为曹植是儿子中最能够成大事的,但这件事情却让我对他另眼相看。”
曹植失宠,曹操立嫡的天平向曹丕倾斜。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在担任魏王近一年半后,曹操终于确定曹丕为太子。曹丕取得夺嫡之争胜利后,大为兴奋,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抱着侍中辛毗的脖子说:“您知道我有多高兴吗?”
辛毗回去把这事讲给女儿辛宪英听,时年二十多岁的辛宪英感叹地说:“太子是代替君王主理宗庙社稷的人。代君王行事不能不怀有忧虑之心,主持国家大事不能不保持戒惧之心,在应该忧惧之时表现得如此喜悦,怎么能长久!魏国岂非不能昌盛?”
辛宪英是个奇女子,其政治敏感性和判断力超强,经常有这类前瞻性的政治预测。
第七节 清除障碍
确定继承人后,曹操立即着手削弱和铲除曹植的力量,以免曹植将来仍有力量和曹丕相争。杨修很不幸成为第一个被清除的人。
其实丁仪兄弟才是曹植夺嫡的主力,杨修更多的时候是被迫而为。但丁仪兄弟能力有限,没有家世背景,对曹操、曹丕都没有太大的威胁。
杨修不一样:
第一,他是袁术的外孙,朝中袁氏故吏还有很多,其父杨彪也还很有影响力;
第二,杨修家世背景很强,也是四世三公,并且是很特别的四世三公。袁氏四世三公中有司徒、司空多种职务,杨氏的四世三公则全为一个职务,就是主管国防军事的太尉,在军中具有特殊的影响力。
第三,杨彪父子与曹操不同心,并不忠诚于曹操。
这样一个人留在曹植身边,曹操百年之后,曹丕能否顺利继位还真是个问题,因此,曹操必杀杨修。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以多次泄露机密,私自交结诸侯为名将杨修杀害。
曹操杀杨修的行为一直得不到杨氏家族的原谅。曹操杀杨修后给杨彪写信表示安慰并送去很多礼物,信中直言不讳地指责杨修不守规矩,“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
豪父就是指杨彪。杨彪并不领情,回信中虽然表面上承认杨修是咎由自取,但仍然表明自己喜欢杨修,看见曹操赏赐的这些东西更加深了思念儿子之情。
卞王后也给杨修母亲袁氏写信慰问,也送了许多东西。袁氏回信和杨彪的回信大同小异,但信中说杨修死时刚到而立之年,三十岁,和史书所记死于四十五岁有出入,引发杨修生卒年公案。联系到杨修是二十五岁时陷于曹氏兄弟夺嫡之争的,应该死于三十岁。母亲不会记错儿子的年龄。
曹操有次遇见杨彪,见杨彪很清瘦,就问:“杨公怎么这样消瘦啊?”杨彪回答说:“我很惭愧没有金日磾的先见之明,还怀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曹操被噎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很是尴尬。
金日磾是汉武帝时的匈奴休屠王太子,降汉后深受汉武帝喜爱和重用。金日磾长子被汉武帝称为弄儿,特别喜欢。有一天,金日磾进宫遇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玩得有些过分,他怕将来受到这个淫乱儿子的连累,亲手将他杀了。
听得出杨彪的怨恨了吧?
自建安十一年(206年)杨彪爵位被夺后,就以脚疾为借口辞官归家,一直到死都不愿出来为官辅佐曹操、曹丕父子。魏黄初五年(225年),杨彪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进攻襄樊,曹操此时在洛阳,令在邺城的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这是曹植重新赢得曹操欢心的一个大好机会,曹植如果能够顺利完成使命,解襄樊之围,救出曹仁,也许还有夺嫡的机会。
曹丕知道这个事情的严重性,绝不能让曹植出征。在曹植出征之前,曹丕宴请曹植,曹植不知防备,又控制不住好酒的恶习,经不起曹丕别有用心的劝酒,竟然喝得酩酊大醉,以至不能按时成行。曹操罢免了曹植,对曹植彻底失去信心。
夺嫡之争以曹丕完胜而结束,但余波未了,这场兄弟相争在曹丕心里留下太大阴影,以至于终其一生都在防范着众兄弟,曹魏政权不到三代就被司马懿家族所篡,其根源就在这夺嫡之争里,个中缘由,下期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