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或许是数字货币市场最为疯狂的一年,也被认为是区块链技术元年。
事实上,如果真如大多数人的理解,区块链技术刚刚创造出来,那么,现在的区块链开发者们,他们要发展的不仅仅是技术应用、市场或者生态,而是技术雏形的构建和试验,一切尚处于“荒芜之地”。
成就与产业爆发,通常又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的。那么区块链技术创新始于2017年吗?
现在我们所面对的区块链技术,其快速的发展都离不开区块链技术的一次次迭代更新。2009年,中本聪创造了创世比特币区块,由此拉开了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1.0时代,此时,分布式记账成为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点之一;随后,天才少年Vitalik Buterin于2013年末发布了以太坊初版白皮书,该项目所采用的智能合约则代表了区块链发展的2.0时代。
实际上,区块链技术中所运用的P2P网络加密、数据库技术、电子现金等技术早已存在,只是没有得到整合和系列应用。
巨人的肩膀成形于区块链的演进
“巨人的肩膀”不是一天成形的,而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上,才有了今天行业+区块链的开发契机。
区块链 1.0的标准来源于比特币,从它上线运行以来,就用网络共识协议限定了虚拟货币总量,而它所运用的分布式共享账本以及点对点价值传输技术,对各行业的影响,更被称为不亚于复式记账法的发明。
最为重要的是,它的不可篡改性,实质上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互信机制,加上它的非对称加密和源代码开源,为技术的更新和迭代留下了接口。
以太坊对区块链技术发展的贡献主要是开发出了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可以与数字货币相结合,保障区块链项目内部形成闭环的自管理和自运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去中心化应用。
智能合约还能用于数字货币外的领域,如资产公证、分布式身份认证、分布式自治组织、分布式域名系统等。创建各种不同行业、功能、应用的分布式应用(Dapp)由此成为可能。
以太坊作为区块链技术2.0的代表,它所具有的图灵完备,是它的又一大优势,正是在此基础上,区块链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才得以实现。
区块链技术选用与创新确保企业应用的整体需求
实现跨越,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确保交易速度、安全性,实现分布式应用能力,体现技术的便捷性、低碳环保等特性,并形成支持不同分布式应用(Dapp)的能力,正是诸如Dalichain等项目正在致力于打造的,为企业应用提供区块链公链生态。
这正是区块链3.0时代所具有的标准性技术:
首先要融入5G移动通信技术,满足人人互联、万物互联的时代潮流与产业需求。
其次是以优化公链垂直行业需求而开发的GPOW (Green Proof of Work,绿色工作量证明)共识机制。
GPOW继承了比特币网络的重要特性,但在主要参数上做了优化:比如区块大小为扩大到10M,平均出块时间提升为1分钟,这使得交易确认时间也被缩短到6分钟(比特币为60 分钟)。
除了性能提升之外,公链中还引入了全新的算力规则,杜绝因算力集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保障网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节点始终能保持稳定性和随机性。
第三,以太坊2.0计划部署的分片技术,其实早已经被引入了GPOW中,用于解决节点数量过多造成的网络拥塞问题。
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创新还包括安全机制、安全加密接口等技术提升。
在比特币之上建立的安全机制,通过增加去中心化算力均衡算法等增强特性,可以提升区块链安全性。
特别设计的安全加密接口,为不同需求的行业提供了SDK(软件开发工具包),这为企业将自己的加密算法对接公链提供的便利,降低了企业应用系统对接的适配门槛,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应用的开发成本。
为接入服务提供安全加密接口,是目前世界上最独特的服务能力。
考虑到不同行业应用或个别行业对链上公开信息的分级需求,Dalichain项目在提供SDK之外,还特别集成了“洛克密法”智能合约,为上链信息提供不同私密性保护。
今天,区块链技术3.0时代所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系统生态,正是从当初的1.0时代简单的数字货币应用迭代而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人类科技飞速发展的一种模式。当用户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时,他们或许并没有理解技术背后复杂的数字世界,这些也不是用户必须掌握的技能,但这却是科技研发人员、项目开发团队正在日以继日努力奋斗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