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最近欧盟通过了一个所谓议案,要对中国的电动汽车企业征收高额关税,这一招摆明了是要给咱们的汽车产业来个釜底抽薪。
我国政府就对欧洲产的葡萄酒来了个反倾销调查。这招反制可以说是点到即止,既表明了态度,又没把事情闹得太僵。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意外情况突然出现。欧盟那边放出风声,说是已经有中国的汽车企业单独跟他们"沟通"了,这下可好,原本统一的阵线突然出现了裂痕,让人摸不着头脑。
国内车企不战而降?最近欧盟那边对我国的汽车行业下了狠手,说是要制裁,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前途命运。
为了应对这个局面,中国汽车产业可是做了充分准备。大家齐心协力,委托机电商会作为代表,准备跟欧盟那边好好谈谈价格问题。
可就在这个紧要关头,突然杀出个"程咬金",许多企业居然和欧盟私下进行协商,之后一些中国企业也开始表态了。
他们说确实收到了欧盟那边的邀请,什么邮件啊,电话啊,要他们单独沟通。这下可好,事情的真相开始浮出水面了。
不得不说,欧盟这招真是高,这是在玩双线操作,一边说要跟中国整体谈,一边又偷偷摸摸地跟个别企业私下接触。
而欧盟这么做,无非是想搞个分化瓦解,如果能把一些中国企业拉拢过去,那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统一战线不就瓦解了吗?到时候,他们在谈判桌上就能占据主动权了。
但万一被戳穿了,那欧盟的信誉可就要大打折扣了。而且,这种做法也可能激怒中国政府,导致谈判彻底破裂。
对于那些被欧盟私下接触的中国企业来说,也是个两难的选择。要是接受邀请,可能会得到一些短期利益;
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利益,甚至会被同行视为"叛徒"。
由来已久的“窝里斗”实话实说,中国企业这个内讧的毛病,可以说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说到底,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有些企业太过于短视,总是想着眼前的小利,而忽视了长远的大局。他们可能觉得,只要自己能多赚一点,管他洪水滔天呢。
殊不知,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整个行业的利益,长远来看,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当年的越南摩托车市场大战,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当时中国品牌眼看就要占领越南市场了,结果就因为一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打起了价格战。
这价格战一打,大家都没利润了。没利润怎么办?那就只能从材料和工艺上动歪脑筋了。有的偷工减料,有的以次充好,结果可想而知,产品质量一落千丈。
这下可好,不仅把自己的利润打没了,还把整个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名声给搞臭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中国摩托车被全部赶出了越南市场。
更可怕的是,这种负面影响是长期的。直到现在,越南人提起中国摩托车,还是觉得低劣、不靠谱。这种印象一旦形成,想要扭转可就难了。
再看看现在的汽车行业,怎么感觉又要重蹈覆辙呢?在面对欧盟制裁的关键时刻,本应该团结一致对外的,结果又有企业想着单飞。这不是又在重复那个"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老套路。
最危险的“定时炸弹”深入来看,现在的中欧电动汽车大战,可不是简单的市场争夺战,而是一场关乎技术、供应链,甚至是整个产业命运的较量。
欧盟那边打的什么算盘,咱们心里都清楚。他们无非是想借这个机会,压制一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势头,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队伍能不能稳得住?
有时候内鬼和叛徒,才是最大的隐患。这就好比一个篱笆,外面的狼再凶猛,只要篱笆结实,就能挡得住。可如果篱笆自己烂了,那再多的防御也是白搭。
在这个紧要关头,如果还有企业想着捞点小便宜,不惜出卖整个行业的利益,那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你想啊,一旦被欧盟抓住了把柄,他们就能借机分化我们的阵线,到时候整个行业都要遭殃。
说实话,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些企业往往是赚了小便宜,吃了大亏。就像之前的越南摩托车市场那样,最后不仅自己没捞着好,还把整个行业的名声给搞臭了。
但是,现在的情况可能更严重。电动汽车行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它涉及到了高科技、新能源等战略性领域。一旦在这个领域失去优势,那可能就不仅仅是市场份额的问题,而是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
所以,这些"内鬼"企业可能要付出的代价,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他们会面临来自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严厉制裁。
在国内市场的声誉也会受到严重打击,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甚至可能会被整个行业孤立,失去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机会。
所以说,这个问题真的需要引起重视。不仅是企业自身要反思,政府和行业协会也要出手干预。可能需要建立一些机制,比如说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自律,对违规企业进行惩戒等等。
我们也要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单打独斗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这就需要企业家们有更高的格局,能够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
政府也可以考虑在政策上给予一些引导,对那些顾全大局、维护国家利益的企业给予一些奖励或支持,让大家都意识到,维护整体利益最终也是在维护自身利益。
不管怎样,这个内讧的老毛病,确实是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一大绊脚石,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的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才能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参考资料:
中国经济网——“单独谈判”干扰中欧电动汽车磋商,专家:部分企业与欧盟应克制单独接触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