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在山西的大同和太原,估计没几个人不知道。
他是个有故事的人,从一个农村娃走到市长的位置,中间经历的风风雨雨,能写成一本书。
他的经历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传奇,而是实打实跟老百姓的生活绑在一起,充满了争议,也充满了温度。
他上任的时候,市民指着鼻子骂他是“疯子”,离任的时候,上千人堵在市政府门口求他别走。

1958年11月,耿彦波出生在山西和顺县的一个小山村。那年头,农村日子不好过,家里穷得叮当响,吃饭都得精打细算。
他小时候没少干农活,扛锄头、挑水、割麦子,手上磨出的茧子比谁都厚。可这家伙不甘心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想闯出一条路。
18岁的耿彦波正式参加工作,进了和顺县委通讯组当干事。
那时候没啥高科技,他就骑着辆破自行车,满县城跑,送信、抄文件,忙得脚不沾地。

别看起点低,他干活特别认真,同事都说他是个能吃苦的主儿。他入了党,从那会儿起,他就觉得自己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不是为自己,是为老百姓。
为了让自己更有本事,他没闲着,利用业余时间拼命学。
1983年,他考上了山西大学中文系,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在学校,他不是那种混日子的人,书看得比谁都多,笔记记得密密麻麻。
毕业后,他回了晋中地委办公室,从基层干事干起,一步步做到副科长、信息科科长,后来还当上了副主任。

这一路,他攒下了不少行政管理的经验,也磨出了自己的脾气和眼光。
耿彦波被派到灵石县当县委副书记,两年后升了县长。那时候的灵石县穷得要命,一年财政收入才一个亿,日子过得紧巴巴。
可他上任后,干了一件让所有人都觉得“疯了”的事——拿出五千万修王家大院。
要知道,这钱是县里半年的收入,砸在一个古建筑上,谁看了都觉得冒险。

可耿彦波不这么想,他觉得文化旅游是灵石的出路,修好了王家大院,就能吸引游客,带动经济。
事实证明,他赌对了。几年后,王家大院成了旅游名片,游客挤破头,县里的钱包也慢慢鼓了起来。
2000年3月,他又调到榆次当市委书记,后来榆次撤市设区,他成了晋中市榆次区委书记。

在那儿,他还是老套路,盯着文化遗产使劲儿干,开发了常家庄园和榆次老城,把榆次打造成了山西有名的旅游地。
他的想法总是比别人超前,执行起来也够狠,慢慢地,大家开始服他。
2008年2月,耿彦波被调到大同当市长。这次,他迎来了职业生涯里最硬的一块骨头,也干出了最出名的一段事儿。

2008年,耿彦波到大同上任的时候,这座城市已经没啥光彩了。
煤炭经济垮了,工厂关门,街上冷冷清清,棚户区破得像鬼城。市民对日子没啥盼头,提起政府就摇头。
耿彦波一看这情况,知道不能小打小闹,得来个大的。
他提出了“一轴双城”的规划,一边修古城墙、重建代王府,保住大同的历史味儿,一边搞现代建设,修路、盖楼、改棚户区,想让这座城市重新站起来。

这计划听着好,可干起来就炸了锅。因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得拆迁,而且是大手笔的拆迁。1000多万平方米的老房子得推倒,数万户人家得搬走。
推土机一开,尘土满天飞,老百姓的火气也跟着起来了。
很多人站在自己住了几十年的房子前,看着砖头一块块掉下来,眼泪哗哗地流。
市政府门口,抗议的人越来越多,有人举牌子骂,有人往地上扔东西,网上更是铺天盖地的吐槽,说他是“疯子市长”,说他毁了大同的历史根基。

那段时间,耿彦波的日子不好过。骂声像潮水一样涌过来,但他没躲,也没软。
他每天早上五点就到工地,戴着安全帽,手里拿着图纸,一个个点检查。古城墙修得不好,他当场发火,要求返工;新路铺得不平,他亲自下去看,绝不含糊。
他不是坐办公室的领导,他是真下到泥巴里干的那种人。
听说有一次下大雨,他在工地站了几个小时,雨水把衣服全打湿了,他愣是没走,直到确认施工没问题才离开。

耿彦波的身体也扛不住这样的折腾。他经常熬夜,累得晕倒在工地好几次,有一回还被送医院抢救。医生让他歇歇,他却说:“大同等不起,我得干下去。”
就这样,他硬是扛着压力,把工程一点点推向前。
慢慢地,骂声少了,变化看得见了。
破旧的棚户区变成了新楼房,堵车的路变宽了,古城墙修得跟画里似的,游客开始多起来。

2012年,代王府修好了,开放那天人山人海,经济也跟着活了。
那些骂过他的人,有些开始不好意思了,甚至有人在街上碰到他,低声说:“耿市长,以前是我们不懂。”
耿彦波接到调令,要去太原当市长。消息一出,大同的市民慌了。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写标牌、拉横幅,上面写着“耿市长别走”“大同离不开你”。

离任那天,上千市民堵在市政府门口,有喊他名字的,有抹眼泪的。耿彦波坐车离开时,回头看了眼那群人,眼眶红了。
到了太原,耿彦波还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太原是省会,问题也不少,交通堵得要命,基础设施老得不行。
他一上任就盯着交通下手,修高架桥、拓宽马路,每天在工地跑,手里拿着对讲机指挥。
有一次检查高架桥,他发现一根钢筋深度不够,蹲下去量了半天,要求必须返工,一点马虎都不行。

除了交通,他还操心太原的文化和环境。
古城墙修了,绿道铺了,城市看着更有生气了。市民慢慢觉得日子好过了,对他的看法也变了。
2019年耿彦波退休,彻底放下公职。他没想着再往上爬,也没到处张扬,就想安安静静过日子。
退休后,他偶尔参加点公益活动,跟老朋友聊聊过去的事。他的名字在大同和太原的街头巷尾还常被提起,大家念他的好,也敬他的真。
他用几十年证明了一件事:当官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老百姓。
参考资料
耿彦波,获“特殊贡献奖”.北京日报报业集团.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