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在一周内突然爆火,成为科技圈讨论的热点。
在其官网上,它号称能一键完成旅行规划、股票分析、PPT制作等,听起来简直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
可是有一位名为Derya Unutamz的生物学家在使用Manus生成研究报告时,碰到了一系列问题:报告生成到接近完成时突然发生错误,这让他感到既失望又困惑。
Manus到底是革命性的突破,还是只是个泡沫呢?
Manus的核心功能与应用场景Manus主打的是通用型智能体,这意味着它能处理多种任务。
比如,你想要计划一次旅行,输入几个关键字,Manus就可以生成一个详细的旅行手册,包括住宿、餐饮推荐、路线规划等等。
你需要做股票分析?
只要给Manus指令,它会帮你抓取数据、进行分析,最终生成一份详尽的股票报告。
教学方面,中学教师可以让Manus创建视频演示材料,用来辅助教学。
它还可以筛选简历、整理表格进行候选人评估。
这些功能听起来确实很诱人,尤其是对忙碌的职场人士或者创业公司。
想象一下,轻松点击几下,复杂的任务就能自动完成,这无疑是效率的大幅提升。
但是,是否真的如宣传所说,这些任务都能完美完成呢?
技术架构及背后的团队实力Manus的技术背景和开发团队也是大家讨论的焦点之一。
这个项目是由北京和武汉的团队联合打造,创始人有丰富的创业经验。
北京团队的立项研发始于一年前,他们的技术架构基于大模型优化,强调多智能体协作框架,通过深度提示工程进行意图精准对齐。
创始团队的背景也很有看点。
肖弘是夜莺科技的创始人,曾获得腾讯的投资,而季逸超因开发猛犸浏览器获得真格基金和红杉中国的天使投资。
两人的技术功底和产品能力令人赞叹,这也是Manus能够迅速引起关注的原因之一。
业内人士表示,推理模型的技术进展对Manus的成功有非常大的帮助。
只有推理模型足够成熟,才能确保在复杂任务中的规划能力。
Manus团队的核心理念是“更少的结构,更多的智能”,希望给予AI更多自主权来使用工具和完成任务。
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无论技术多么强大,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仍然不可忽视。
用户在使用Manus时,碰到的一些问题可能会让人质疑它的实际效果。
一些用户指出,Manus在服务器容量不足时容易出现错误。
例如,Derya Unutamz在生成研究报告时就遇到了服务器错误的情况,导致生成任务失败。
TechCrunch测试时遇到的预约餐厅位置、订机票等任务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此外,Manus还容易出现一些信息“幻觉”,这意味着它相对于编码和科学研究,更加适合内容输出。
如果你让它生成精密的代码或者进行复杂的科学分析,可能还不如使用传统的谷歌搜索来得稳妥。
市场反应与未来发展虽然Manus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但它还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在国内平台的官方账号浏览量已经超过35万次,而在海外,关注度甚至一度超过了明星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会。
有人认为,中国的“第二个DeepSeek时刻”已经到来。
Manus经过多次测试后,有些用户开始肯定它的实际价值。
科技作家Rowan Cheung命令Manus创建个人传记并基于此传记部署一个网站,结果Manus顺利完成了任务,还提供了非常准确的信息。
风投公司Menlo Venture的投资负责人也认为,Manus代表了被承诺已久的AI代理,应该大力宣传。
市场上出现了多个Manus的开源替代方案,这些复刻版本或许能够解决Manus当前的一些局限。
国内初创公司DeepWisdom用开源框架复刻出OpenManus,开源社区CAMEL-AI也迅速推出了Manus的替代智能体OWL。
这些动作表明,尽管Manus距离正式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的理念和技术方向无疑是未来智能体发展的趋势。
于心而论,尽管Manus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它的出现确实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AI智能体的应用已经从单一问题解答发展到多任务处理,无论是帮你做旅行规划还是进行复杂的股票分析。
虽然有些问题需要解决,但追求技术创新的初衷以及其背后团队的努力,值得我们给予更多期待。
最终,我们可能需要面对的不是技术的高低,而是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变化。
Manus能否真正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或许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验证。
但无论如何,这条探索之路充满了令人期待的可能性。
让我们一同见证技术的进步,期待每一个突破,迎接未来智能生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