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明洲

前些天众筹的大禾塘坪,打好了一半就停工了,老家的微信群又讨论开了。有的说,要做就全做好,没钱大家可以再凑。有的说,村里的路也该打上水泥路。有的说,路还是保持古迹青板圆石路好,加宽即可……争论比较激烈,还好大家心都是好的,初衷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古村的未来更美丽,只是观点不同而已。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村里的人有争议,归根到底就是古村改造没有整体规划,现只是些权益而已。老家这个千年古村,是时候该好好规划了。

据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预测,到2035年,我国农村人口将减少到3.5亿,到2050年,人口将进一步减少到2.5亿左右。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将虹吸大量的农村资源,这不是偶然,是必然。因此,人口流出是大势所趋。如果不加遏制,那乡村可能会大规模的衰败、凋敝甚至不复存在。可喜的是,沿海省份早早就建好了好多的“美丽乡村”。也许,有人会说,衰败就衰败吧,不复存在就不复存在吧,反正我们都已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甚至有了个人的事业或小生意。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城市在繁荣……可站在繁华喧嚣的城市,城里的这些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好像都与我没什么关系。有时侯,自己觉得像一无根的浮萍。真想回到过去,回到那个有父母疼爱,充满温暖与欢笑的家乡,再和小伙伴一起,在田间地头光着脚丫尽情奔跑;再去村口,听老人讲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再去看看我那根的象征,充满记忆的老屋……可我心里清楚得很,这已是一种奢望。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是故乡。已是家乡客人的我,家乡已离我越来越远,已成了我遥望的故乡了。而我,只能是带着深深的回忆,在城市的洪流里独自前行。人是住进了城里的住所,心却朝着家乡的方向,却浑然不知,何处才是灵魂的真正归宿 。

他乡留不住灵魂,故乡容不下肉身,这是当前绝大多数漂泊在外游子的真实感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慢慢地,他乡也难以容下肉身了。电商的兴起,实体店干不下去了;网约车的出现,出租司机没活干了;萝卜快跑倘若普及,所有靠运营为生的将歇菜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更是人人自危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指出:“劳动生产力越高,非工人和工人相比数量就越多,不从事必要生活资料生产或完全不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人的数量就越多。”也就是说,科学技术越发展,生产效率越高,服务业才是未来真正的出路。
老家是千年古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古迹、有历史,有故事、有田野、有溪流、有沙滩……可观景、可戏水、可垂钓……可种花、可采摘、可体验……古街修起来,文旅做起来,民俗演起来,民宿开起来……从此,子子孙孙都不用在外漂泊了,家门口就可以赚到钱,生活得有滋有味,这难道不是所有人期待的吗?

说话容易,做事难。但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办法总比问题多。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愿老家有一天还能真实存在,不只是出现在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