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实用电脑手机技巧
编辑」实用电脑手机技巧
引言提起徐福记,你第一秒会想到什么,是酥脆可口,口味醇厚的各类糖果,还是国产品牌给它带来的巨大红利。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每逢新春佳节必上桌的徐福记糖,居然已经落入外资品牌之手,创始人套现百亿潇洒离场,让这个老牌国货糖果品牌成为了彻头彻尾的“洋货”了。

那么徐福记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被外资入侵,未来的发展态势又会如何呢?
买糖就买徐福记在中国商业的浩瀚长河中,徐福记曾是璀璨夺目的明星品牌,其糖果产品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成为无数人童年记忆中的甜蜜符号。

然而让人震惊的是,这家曾经的国产品牌如今已彻底落入外资之手,不再是受人交口称赞的国产之光了。
那么,徐福记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把时间拨回以前,从徐福记的发家史看起,徐福记品牌的成功史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史,也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成功民营企业的一个缩影。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来自台湾的徐氏四兄弟怀揣着属于年轻人的梦想与勇气,凭借着一腔热血在东莞创立了徐福记,正式奠定了徐福记的崛起之路。
在徐福记品牌成立之后,徐家四兄弟凭借着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迅速在竞争激烈的糖果市场中崭露头角,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除了超前的宣传眼光之外,徐福记的产品更是相当不错,毕竟实力才是一切成功的本钱。
就这样,徐福记凭借着优秀的产品和先进的宣传理念,成功让旗下的酥心糖、沙琪玛等产品成为春节标配,在一瞬间风靡了大江南北。

徐福记的生意蒸蒸日上,四兄弟的身价更是水涨船高,凭借着甜蜜的糖果走上了人生巅峰,成为了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
让人震惊的是,徐福记的发展态势相当猛,在2006年,徐福记就凭借着强大的实力成功登陆新加坡交易所,成为了中国糖果界的一个传奇。

在成功之后,徐福记也没有忘记初心,而是更加的精益求精,从从原材料的精选到生产工艺的严格把控,力求每一部分都不出问题,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糖果大王。
上市之后,徐福记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利用铺天盖地和超市地推等方式,不断提升徐福记的品牌知名度,极大地扩大了徐福记的品牌影响力。

当时的中国,逢年过节就买徐福记,甚至这种观念到了现在还是根深蒂固,存在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可见徐福记的品牌战打的有多么的成功。
徐氏兄弟用自己超前的商业智慧和毫不懈怠的勤奋努力,在商海中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也让徐福记成为了国产糖果之光,甚至在之后远销海外,站上了国际舞台。

眼见着徐福记发展的越来越好,自然也吸引了不少外资品牌的注意,雀巢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2011年,雀巢公司向实力强劲的徐福记抛来了橄榄枝,表示愿意以17亿美元现金的高价收购徐福记60%的股份,成为徐福记的掌权者。

面对突如其来的邀约,徐氏兄弟动摇了,雀巢开出的价格确实非常有诱惑力,而如果能和雀巢达成合作,徐福记的海外发展一定能迈一个大台阶,到时候赚的就更多了。

在几番深思熟虑之后,徐氏兄弟一合计,决定接受雀巢的收购要约,出售了60%的股份,在交易完成后,雀巢成功获得了徐福记的控股权,而创始人徐氏兄弟则逐渐退居幕后,动了套现离场的念头。
在一系列的商业操作后,徐氏兄弟华丽转身,按照当时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17亿美元,就是超过110亿人民币,也就是说,徐氏兄弟当时套现了超百亿元潇洒离场,这在当时也引发了广泛争议。

一部分人认为,徐氏兄弟这么做确实有自己的道理,毕竟未来的市场谁也说不好,还不如趁着企业还能卖钱的时候套现离场,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然而那些反对者们却认为徐氏兄弟此举是对民族品牌的背叛,辜负了消费者们对徐福记这么多年的情感支持。
尽管争议不断,但结局已定,徐氏兄弟的套现出走已成必然,谁也无法改变徐福记被外资控股的结局。

最近,雀巢那边对徐福记又有新动作了,在3月3日,雀巢官方发表了一则声明,宣布收购了徐福记剩下40%的股份,而且已经和徐氏家族达成协议了。
这一声明一经发出,瞬间在社会上引发了新一轮的舆论浪潮。
因为这意味着雀巢已经成功实现了徐福记的全资控股,徐福记将彻底成为雀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和国产品牌什么的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了,彻彻底底沦为了“洋货”。

在声明发出之后,雀巢方表示全资控股徐福记有助于其更加全面地整源,实施统一的发展战略,还能徐福记的潜在价值,并不是想要把它转化为外国品牌,然而未来会怎样,谁都说不好。
被外资控股的中国企业其实现在,被外资控股的企业并不少见,徐福记不是其中的第一个,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就比如说曾经风靡一时的汽水北冰洋,本来是土生土长的国产牌子,却早在1994年与百事可乐成立合资公司。

然而,说是一起合开公司,外方却在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疯狂挤压北冰洋的市场份额,染导致北冰洋在1996年停产。
尽管2011年北冰洋才在国资的努力下重新复出,但市场环境已今非昔比,它也早就找不回昔日的辉煌了。

金丝猴的发展也遇到了外资入侵的困境,金丝猴糖果品牌在2013年被好时公司收购,然而好时在收购后并未能有效整合金丝猴的资源,让金丝猴的市场份额急剧下滑,现如今几乎已经看不到这个曾经大火的糖果品牌了,实在是让人唏嘘。

徐福记的事情其实是很多品牌的一个缩影,对于消费者来说,徐福记从国产品牌转变为外资品牌,必将会引发一些情感波动,让我们对徐福记失去信心。
但也有一些消费者认为,只要产品品质不变,品牌归属并不重要。

未来徐福记在雀巢控股下的发展究竟如何,能否像以前一样继续成功下去,还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