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劳图斯:“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彻底改变只需这八步(上)

如沐春枫的心灵空间 2021-01-10 16:32:32

罗杰·冯·欧克有一句话说的好:“一个得不到执行的念头只会消亡。”看到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想得多、说的多,但是却做得少,甚至不做,最终导致原本很好的想法无法实现不但实现不了,而且还会消亡。

有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那就是皇帝在东城门竖了一根木头,向百姓们公告“只要有人将木头从东城门扛到西城门,那么这人就能获得一锭金子。”

这件突如其来的好事,就像是从天上掉下馅饼一样,轻轻松松只要力气稍微大点即可获得金子。但是在场的百姓都只是聚在一起议论,却一直没有人行动。

一人说:“哪有这么好的事,这根木头一定不简单,肯定埋在土里深处,难以拔动。”

另一人说:“能不能拔动是一回事,拔不动可以先挖出来。我看它里面一定灌了铅,只要扛起来就会被它给压扁。”

而另一个人则说:“这不可能,我看呀,去扛这根木头,那么就彰显了自己的贪心,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旁边的一个人说:“你们呀,都想错了,你们看看远处站着的卫兵,我看呀,只要拔出了木头,那么肯定就被他们给抢了。”

正当他们都在议论纷纷之时,一个路过的外乡直接上前拔起木头,扛在肩上就向西城门跑去。而远处的卫兵都紧紧跟在身边保护着他,担心中途有人抢走了木头。

当外乡人将木头扛到西城门的时候,皇帝自然依言给了他一锭金子,在场的其他百姓看到纷纷后悔。皇帝也借此机会在百姓面前建立了信誉。

为什么在场的百姓都无法获得这一锭金子呢?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想的太多、说得太多,但是却缺少行动,所以当机会来的时候也轮不到上他。

那么,是否就无法改变这种情况呢?当然不是,斯蒂芬·盖斯在《微习惯》中列出了能够彻底改变这一状况的八个步骤:

第一步:选择适合你的微习惯和计划

齐白石作为我国著名的书画家,但是他一直以来都以一句话来警示自己,那就是“不教一日闲过”,他结合自己的情况给自己制定了习惯和计划,他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挥笔作画,而且每天至少要画五幅画,即便到了90多岁高龄的时候,还一直坚持这个习惯。

或许对我们来说,一天画五幅画的计划有点多,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兴趣和计划都不一样,我们都有自己的习惯与特点,我们只需要结合自己的需求和情况去制定微习惯与计划。

比如写作的话,每天可以从写50字开始。这50字可以是一天工作的心得、心情、吃到的美食、遇到的困难、听到的故事或其他,不需要有多美丽的辞藻,只需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

锻炼呢,也可以走每天散步走100步开始,其实这个很简单,我们每天上下班走路的步数都不止100步了,所以这个习惯也很容易完成。微习惯就是小到完全没有感到任何压力,完全是可以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完成的习惯和目标。

第二步: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

作者斯蒂芬在第二个步骤中,提出用“为什么钻头”找到来源。我们以孟子的故事为例,“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众所周知,为了能够让孟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三次迁家,最后搬到学堂附近,可是孟子有一天却逃学回家,此时孟母正好在织布。当她看到儿子逃学回家的时候,直接拿起剪刀将即将织好的一块布剪断。

孟子看到后,觉得很诧异,问母亲为什么要将这一块即将完成的布剪断。孟母语重心长地说:“织布需要一线一线连起来,剪断后就无法成布了,而你读书就如我织布一样,需要每天都用心的读书才能取得成就,否则就像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孟母的这一番话,使孟子十分惭愧,他当即马上回去学堂奋发图强,最终成为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有的《孟子》更是儒家经典著作。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按照作者斯蒂芬提出的“为什么钻头”来分析。

为什么孟母要三迁?为了能够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

为什么孟母要断布?为了让孟子知道学习是需要用心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无法取得成就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为什么钻头”对我们建立微习惯和计划还是有帮助的。我们为什么要建立这个微习惯,这个微习惯,我们是否能够完成、是否是可行的,从这个为什么里可以看出完成这个微习惯后,我们是不是能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彻底改变的八个步骤,今天先简单讨论两个,明天继续讨论其他步骤。

本文由如沐春枫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