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钉子户的出现,是资源浪费,还是将考试当成“买彩票”?

七七七学通鉴 2022-06-26 21:25:07

说起梁实的故事,几乎都家喻户晓,特别是家里有孩子的朋友们,每年高考,他都会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关于高考,他说,他立志要考四川大学。但现实呢?已经考了二十多次,每次成绩出来后他都会直面镜头:这次考的不理想!某科太难了,某科没发挥好。

客观分析,他考川大的可能性有多大?真不大!

一方面,他自身的原因。年龄比较大,他没有一般考生的耐力和反应速度,这是他的劣势。而且他只是每年自己买几本资料备考,而传统的考生都是在学校复习。在备考方面,他也没有优势。

另一方面,过高的期望。问及梁实,他的目标是四川大学,虽然川大不及清北,但人家也是正儿八经的985高校,川大在四川省的录取情况,大概是前千分之十之内。分数在六百多分,以梁实这么多年的考试情况来看,他差得还很远。

无独有偶,河南省也有一位大龄考生,奶奶已经57岁了,参加了今年的高考。在成绩公布的时间,她并没有像其他考生那样急着查成绩,而且还淡定地睡了一个午觉才知道高考成绩能查了。

查了成绩之后,269分,超出专科线100多分。这个成绩,其实也有学校可以去。但是这位大龄考生直言,不打算去上学,而是定下了一个目标——继续努力,争取三年后达到一本线。

目标还是要有的,但是老奶奶的目标不知道是否能顺利实现,毕竟高考钉子户梁实的事情就是前车之鉴。而且他坚持多年考理科,后来又换成文科,结果还是不理想。考前雄心壮志,出成绩之后唉声叹气,然后又下决心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他们两个给很多网友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也给不少考生鼓舞了考试的信心。但是这样的例子并不只有他们两个,应该还有很多。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会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呢?

考试就会占用教师资源,也会占用很多学校当成考场。像这些多次参加考试的考生,考上了学校也不去上,每年都参加考试,就是来体验考试的,这不就是在浪费考试的资源吗?

要我说,并不是。

相对于几十万的考生,河南省每年考生多达百万,他们这些参与者的数量并不多。说的不好听一点,一群羊也是赶。

而且他们在报名的时候也交了报名费,就像是去餐厅吃饭,人家有能力承担饭菜的费用,至于怎么吃都是自己的事情。

但我觉得,像他们这种参加高考的方式,就像是一个彩民在买彩票,就是在碰运气的。可他们不明白的是,虽然参加的次数多了成功的几率会更大,但是分子的增大相对于分母来说是微乎其微的。

而且考试这件事并不只是靠喊口号就能取得好成绩的,而是需要踏实的备考,并且也要看重考生的天赋。

对此,读者朋友们怎么看?

0 阅读:9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