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抗连作障碍,寿光蔬菜大棚轮作,物联网传感器,化感物质GC - MS
在农业种植领域,尤其是像寿光这样重要的蔬菜种植地区,面临着一个头疼的问题,那就是连作障碍。什么是连作障碍呢?简单来说,就是同一块土地长期种植同一种或者同一类作物后,土壤就会出现各种毛病,导致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下降,品质变差。就拿寿光蔬菜大棚来说,很多蔬菜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时间种植后,会出现病虫害增多,植株生长缓慢,根系发育不良等现象。
咱们先说说薄荷这种植物。薄荷可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植物,它可以产生化感物质。化感物质是什么呢?简单理解就是植物之间互相传递信息的物质。薄荷的化感物质对周围的植物有影响,在抑制杂草生长方面就有一定的作用。而且薄荷还比较好养活,在居家阳台、厨房窗台等小场景下都很适合种植。比如就有网友分享说,自己在狭小的出租屋阳台种了一盆薄荷,夏天的时候摘几片叶子泡在水里喝,特别清爽。
但是薄荷在整个植物大家族里,和很多植物都有不同的地方。我给大家讲几个绿植品种对比的事例。咱们先说薄荷和薰衣草。薰衣草是一种很浪漫的植物,很多人爱种来观赏或者制作香包。可是薰衣草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高,土壤肥力、光照、湿度都很敏感,不像薄荷那么皮实。在种植过程中,薰衣草一旦生长环境有点变化,比如温度连续三天超过30度,就可能生长受阻,叶子发黄。而薄荷在温度30度左右还能正常生长。
再说说薄荷和迷迭香。迷迭香常用于烹饪和制作精油。迷迭香的种子播种后发芽比较慢,可能需要一个月左右才能看到小芽冒出来。但是薄荷就快多了,只要温度合适,土壤湿润,在15天左右就能发芽。而且迷迭香比较耐旱,在华南一些降雨少的地区,只要做好排水工作,也能长得不错。但是薄荷在水分充足的环境下生长得更加茂盛。
还有薄荷和罗勒。罗勒有很多品种,像甜罗勒就有一种很特别的甜香。罗勒在南方种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夏季高温,很容易有病虫害。而薄荷相对来说抗病虫害能力就强一些。曾经有个北方的种植户,在自家的菜园子旁边种了罗勒和薄荷,结果发现薄荷比罗勒更少受到害虫的侵扰。
回到寿光蔬菜大棚的连作障碍问题上。寿光是华北地区的重要蔬菜种植基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但连续多年种植蔬菜后,问题就出现了。比如说种了十几年黄瓜的大棚,到后面黄瓜苗看起来萎靡不振,产量比刚种的时候少了一半还不止。这时候人们就想办法解决问题,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在蔬菜大棚里实行轮作。
轮作就是把不同的作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同一块土地上轮流种植。可是在轮作过程中也不是那么顺利。怎么知道轮作的时机合适呢?这时候物联网传感器就派上用场了。物联网传感器就像是给土地装上了智能监测器。它可以实时监测土壤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各种数据。比如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到土壤湿度在70%左右,酸碱度为6.5 - 7.0的时候,可能就是比较适合其他作物种植的时候。
那怎么解决连作障碍中的病虫害问题呢?薄荷就可以发挥作用了。研究发现,薄荷产生的化感物质能够抑制某些土壤中害虫的繁殖和病菌的生长。像黄瓜的霜霉病,在有薄荷化感物质影响的土壤中,发病的几率会降低。有寿光的种植户发现,他在大棚的一角种了几株薄荷,然后在旁边种了生菜,生菜的病害情况就比之前的轮作地块要好一些。
从数据上来说,经过对寿光几个蔬菜大棚的对比研究,使用了薄荷辅助轮作,并且借助物联网传感器进行精准管理的地块,黄瓜的平均亩产量在一年的时间里提高了20%左右。而且黄瓜的品质也有提升,瓜条更直,口感更脆嫩。在时间上,从开始实施这种模式到看到明显效果,大概经过了三个月的时间。这三个月里,每隔一周就要通过物联网传感器采集一次土壤数据,根据数据进行管理调整。
从地域上看,华北地区由于气候较为干燥,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相对较弱,连作障碍可能会更明显。而南方地区,像广东、广西等地,虽然气候湿润温度高,但是土壤微生物活动频繁,也会面临连作障碍。在这种不同地域的情况下,薄荷的使用方式和轮作模式的调整也需要有所不同。比如在华北地区,可能需要在冬季进行更彻底的清园,然后在春季种植薄荷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蔬菜轮作。而南方则需要更多考虑高温对薄荷生长和化感物质释放的影响。
我还听说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在河南的一个小型蔬菜种植基地。这个基地之前种了很多年的西红柿,后来产量越来越低。基地的老板就去请教了农业专家,专家建议他采用薄荷 - 蔬菜的轮作模式,并且在大棚里安装物联网传感器进行监测。这个基地在华北平原,一开始老板对这个方法还半信半疑。按照专家的建议做了之后,刚开始并没有看到明显的不同,但是大概过了一个月左右,发现重新种植的西红柿苗长得特别健壮。到了收获季节,产量比之前提高了不少。而且这个老板还发现,因为薄荷的存在,大棚里的害虫似乎少了很多。
再说说另一种植物,薄荷的同科植物留兰香。留兰香和薄荷比较相似,但它主要被用于提取留兰香精油。留兰香的种植对光照要求更高,每天需要有6 - 8小时的直射光才会长得好。而薄荷在有散射光的地方也能生长。在云南的山区,有个农户在自家屋顶种了一盆留兰香,结果因为光照不足,叶子比较稀疏。后来他又种了一盆薄荷,即使同样光照不足,薄荷也长得还不错。
还有紫苏这种植物。紫苏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作物。紫苏种子播种后,在适宜的温度下,5天左右就能发芽。它的生长周期比较短,大概两个月就能收获。紫苏适应的能力比较强,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和平原都能种植。但是在轮作和连作方面也有类似的问题。如果长期种植紫苏,土壤也会出现肥力下降等问题。这时候如果能结合薄荷的轮作模式和物联网传感器的管理,说不定能提高紫苏的产量和品质。
在寿光的蔬菜大棚里,物联网传感器和薄荷 - 蔬菜轮作的模式正在逐步推广。这个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种植户担心薄荷的生长会不会抢夺蔬菜的养分,有些担心物联网传感器的成本太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更多的实践成功,这些问题也在慢慢得到解决。
最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们的种植实践中,有没有遇到类似连作障碍的情况呢?又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