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字谜诗,您能猜得出来吗?
文:枯木
正月十五元宵节,传统习俗很多,比如吃元宵煮汤圆,放烟火观花灯,耍狮子闹龙灯,踩高跷划旱船等等,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习俗,那就是猜灯谜。
关于猜灯谜的习俗起源,最早源自先秦时期,古代文士熟练运用的语言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争雄,争揽人才,于是出现了一个专门以习文为主的文士阶层,涌现了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相互争鸣,相互论战,文化异常鼎盛。不同文士辩论时,往往引经据典,各抒己见,相互诘难。
于是在《国语》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国语·晋语·范武子杖文子》有:“范文子暮退于朝。武子曰:‘何暮也?’对曰:‘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也。尔童子,而三掩人于朝。吾不在晋国,亡无日矣。’击之以杖,折委笄。”
大意为范文子退朝晚了,其父范武子问原因,范文子说:“有个秦国来的客人,在朝廷应对的时候讲隐语,大夫们没有一个能答上来,我只晓得其中三个。”其父大怒说:“大夫们不是不知道,而是出于谦让,你还是年轻人,却在朝廷三次盖过别人,如果不是我在晋国,你早就遭殃了。”于是拿手杖打儿子,把文子头上的簪子都打折了。这个故事中,“廋辞”就是隐语的意思,这应该是最早让人猜测话语意思的记载,也是后来让人猜谜的雏形。
到了汉代,出现了“射覆”游戏,就是把器物藏在钵盂器皿之下,让人猜是什么物件,“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而玩射覆游戏的高手中,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那就是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家东方朔。东方朔才华横溢,言词敏捷,性格诙谐,滑稽多智,常在汉武帝前谈笑取乐,深得汉武帝喜爱,不过并不重用。
《汉书·卷六十五·第三十五东方朔传》记载:“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意思是东方朔精通《易经》,通过卜卦测出覆盖在钵盂下面的壁虎,非常神奇。
汉代射覆游戏在最早是没有文字提醒的,因而只能说是猜谜的另一种形式。到了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崇尚清谈,玄学流行,于是就有文士延续古人的“廋辞隐语”谈机锋,结合“射覆”玩文字游戏,于是出现了猜字谜。
历史上记载最早的猜字谜,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鲍照(416年?—466年),鲍照兼长众体,诗、赋和散文皆有名篇传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而且在字谜诗上可谓开拓者。鲍照曾经创作了三首字迷诗,大家先猜一下(其中有繁体字),原诗如下:
《字谜三首·其一》
【南朝】鲍照
二形一体,四支八头;
四八一八,飞泉仰流。
《字谜三首·其二》
头如刀,尾如钩;
中央横广,四角六抽;
右面负两刃,左边双属牛。
《字谜三首·其三》
乾之一九,只立无偶;
坤之二六,宛然双宿。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猜出来这三个字,下面我们一一解释:
第一个字:“井”字。两横两直,形不同结构相同;“四支八头”四个支柱,八个头;“四八一八”共“五八”,即四十(四个十);“飞泉仰流”,是指下有泉涌,摇辘轳而上汲水,故为仰流。
第二个字:“龜”。龟的繁体字。非常形象,头如刀,尾如钩很好解释;“中央横广,四角六抽”略难,指中央的形状;“右面负两刃”指右边偏旁的“×”,“左边双属牛”指的是两个“丑”(丑牛)并列,是不是有点难?
第三个字:“土”。用《周易》解释比较好理解,在《易经》中,运用阴阳转换来描述,其中有两个基础符号,也就是“爻”,分别用“—”、“--”来表示,并将其分属阴阳,称“—”为阳爻、称“--”为阴爻。阳爻用九描述,阴爻用六描述,是为“彖辞”。“乾之一九,只立无偶”,乾卦是由六个阳爻组成,阳爻“—”立起来就是一竖;“坤之二六,宛然双宿”,坤卦是由六个阴爻组成,两个阴爻“--”,宛然双宿,就是并列意思,然后把竖起的阳爻结合,就是“土”字。
鲍照的字谜诗,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猜字谜记录,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在元宵节时,赏花灯,于是有人就把字谜写在灯上,增加情趣,吸引人观赏,这在宋末元初词人周密创作的杂史《武林旧事》中有记载,《武林记事·灯品》记载元宵节习俗时有:“又有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可见,猜灯谜是从宋代才开始流行的。
2021/2/25/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