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曾统计了明朝初年开国功勋的结局。
在统计中的25位开国元勋里,除去病死或战死的4人里,只有3人被标注为“善终”,其余的18人均被明太祖朱元璋以各种理由处死。这样的功臣屠戮比例,比之汉高祖刘邦还要大。
而在这善终的3人里,中山侯——汤和(死后追封为东瓯王)是活得最久的人。
(汤和)
这就要让我们思考汤和的处世之道。
一、主动“退休”,置身事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发起了两次大规模的针对开国功臣的屠杀,也就是胡蓝党案。
(明代初年修建的庆功阁)
牵连之多,古今罕见。
一时间人心惶惶。
但在朱元璋的屠刀砍向功臣的脖子之前,他其实曾效仿过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做法,想让陪自己打天下的兄弟们享受荣华富贵,但不要染指朱家的江山。
(杯酒释兵权)
可惜,这群当年从农民起义军中脱颖而出的将领,无法理解朱元璋的“苦心”,依旧我行我素,任意妄为。
这对于想要澄清玉宇的皇帝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这些人最终带着自己的亲族,走向了死亡。
但具有大智慧的汤和,却主动请辞,说:“皇上啊,兄弟已经老得骑不动马了,不能再陪您驰骋疆场了。离家多年,我很想念咱们小时候一起放牛的那个山坡,希望陛下能让我回到家里去,为自己早日选好墓地。”
(安徽凤阳鼓楼)
朱元璋一听这话,对这种“识时务”的兄弟,当然会很满意。
这刀子,也就架不到汤和的脖子上了。
最后,老朱还很贴心的给汤和拨了一笔钱,让他去中都(凤阳)修建府邸,并且交代汤和,不能只顾你自己,也要为其他的功臣修建。
可惜,做好表率的汤和却无人效仿。那些功臣还是没有“眼色”,看到老朱为自己盖好了房,却不知道主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买房子”。
(朱元璋)
这样不主动的下属,不要说老朱了,我自己都看不下去。
二、主动“退田”,听从命令作为见过元末腐败的朱元璋,深知官员贪污对国家的影响。
因此,他在位时,一直强调“反腐”,为此制定了《大诰》。接着针对官员制定了《授职到任须知》,详细载明了官员们应该注意的基本事项,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制订出《责任条例》作为补充。
(《大诰》)
朱元璋规定,只要贪污到40贯钱,就必须处“斩”。
40贯钱放在今天是多少呢?明初的一贯钱大约相当于现在660.8 元。40贯就是26400元。
在这里,不得不感叹一句:在老朱手下不好干活啊!贪污2万多可就脑袋落地喽!
在这样“高压”的情况下,朱元璋肯定不会允许打天下的“兄弟”们,破坏自己制定的规则。
在这个时候,又是汤和站了出来,他说:“大家家里的田地,朝廷给我们都定好了数目。多出来的,是不属于我们的,我们要把这些田地退还回去。”
(明朝田地买卖契约)
最值得称赞的是,汤和可不是只说不做的“假把式”,在说完“大话”后,就退回了“六所庄田”。
可不要小瞧“庄田”,明朝勋贵名下的庄田,可没有小数目的。例如,明宣宗赐给自己的叔父庄田就要80顷(8000亩)之高。
大家试想,如果自己手下的人,不仅支持自己的政策,还高标准执行,那自己会讨厌他吗?
(汤和)
三、安稳“回家”,不生是非“哄”得老朱心满意足的汤和终于是回到了凤阳家中。在回家以后,见到小时候的邻居,汤和也会上前交谈,毫无架子。
就像“辞职”后那样,一概不理政事,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约束自己的家人,遵守法纪,善待邻居,绝不让老朱抓住把柄。
汤和一个从血海中杀出来的起义军将领,怎会是这种知法守礼之人,还不是老朱的“紧箍咒”——锦衣卫,还套在头上。
(锦衣卫)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成立了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关——锦衣卫。但在此之前,就已经使用特务去打探消息,监视朝臣。
而我们的汤和,自然也没有逃过。
汤和有一个爱喝酒,酒后乱说话的毛病。在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驻守常州的汤和,在醉酒后又发表了一些“高谈阔论”,不久就被朱元璋知晓。
在这样的监视环境下,想要平安“落地”的汤和,自然会不问外事,只管好自己。
他每天都是含饴弄孙,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不谈论国家大事,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的印象,因而让朱元璋很放心。
最终获得了在朱元璋的屠刀下侥幸得脱。
(汤和墓)
汤和的“隐退”史,其实就是向皇帝朱元璋“妥协”的过程。
只有自己在功成名就时,舍得放下手中的权力退出,才可以保自己与家人无恙。
而老朱,也是心念旧恩之人,对于极为配合自己的汤和,在世时大加赏赐,除了权力,什么都可以给汤和。
而在汤和死后,朱元璋宣布朝廷放假三天,所有人在家悼念汤和,并派遣使者回到凤阳去吊祭。还命令各个亲王都要向自己学习,派人去祭祀汤和。
最终,汤和被追封为东瓯王,谥号襄武,赐葬凤阳曹山之原,他的塑像在功臣庙中祭祀,可以享受太庙里的香火。
(太庙)
忆古思今,汤和这份“明得失,知进退”之举,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