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的格局已定!

房地产高手拿铁 2025-04-16 03:23:14

改善就是向上置换,第一条件就是面积要更大。

如果只是换了地段,不叫改善,改善是楼市里承上启下非常重要的中坚力量,我之前的文章提到过,未来广州中心区的面积会越来越大,总价越来越高,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一是确实是房子小了,人口多了,要更多的房间,二是原来的房子老了,环境不好,需要买好房子去享受,三是有资产整合的必要,卖掉一些远郊或边角料,把资金集中在一起,换成地段户型都更好的房子,第四,就是趋势。

首先我们要摒弃一种观念是,不好地段不能升级。

每个地段都有普通人和有钱人,每个小区都有小面积和大面积,每个户型都有适合自己的市场存在。

内部置换的人超过了20%的,这种小区其实居住起来还可以的,说明很多人不愿意走,在附近生活工作习惯了。

这种考量的原因一定是平衡了家庭各成员的需求做出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每一个需要置换的人,都不是新手,从自身情况出发能找到最优选就可以了,没钱有没钱的换法。

那为什么改善还是那么难,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底层逻辑。

一是这个市场新规产品太多,对二手房不友好,所以置换起来很麻烦,周期长,成本高,决策难度大。

二是要求太多,要么配套不行,要么交通不行,对下一套的阈值要求过高,想要一劳永逸不想再折腾,同时还要保值增值的确定性更强。

三是选择太多,挑花了眼,再次增加了选筹的难度,选择越多越不是好事。

之前的文章提到过两种改善策略,要么选择降维式升级,或者降杆式平移,都是需要先解决认知的问题,能接受并且听劝,你的沉没成本会少很多。

我们今天说第三点,关于选择。

最近我都在密集走访市场,总结了当下改善市场的面临的几个难题。

1、以天河海珠为例,中端改善600-800万之间,主集中在海珠西和天河智谷,前者只有小学没有初中,后者小学初中都不是名校。前者有交通,但是房子太密太刚需,后者房子不是新规,交通通勤不便。

这部分需求为了学校,只能放弃地段,去荔湾广钢或者往东去黄埔选九年一贯制名校。

而想要占据优质地段加圈层纯粹,并且享受九年一贯制名校的,起码得是800万以上的门槛,小区入门级都要800万以上了,基本是我说的这三条纵轴之上。

所以价值分层已经非常明显了,不管是110左右还是140左右,入手核心板块四房加九年一贯制名校就得要800万了。

这也是保利天奕为啥那么着急官宣五中的原因,哪怕身处琶洲,而中海大境面临的处境将更为尴尬。

2、如果核心板块800万以上是门槛,那么外围600万以上将是门槛。

重点是学校加低密度大面积筛选出了圈层,或是地段的稀缺性确定了其价值更有想象力。

如果是次核心,基本是超高层塔楼,密度会比较高,比如万博板块的长隆悦府、和樾府,或者科学城的大壮名城,荔湾也是超高层居多,大面积亦如此。

但向外延伸一点的,就是做低密度主打环境的了,比如瑞麓府、大学城和樾府,承接需要改善的次核心外溢人群,但是门槛并不低。

3、还有些能级比较低的次核心,因为是交通和商业中心,也开始逐步走向改善面积段,这一点从出让时的条件就可以看出来,容积率更低了,比如番禺广场和嘉禾望岗,但总价门槛会再低200万。

总结一下,中高端改善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交通商业中心、配套优质的基本是密度较高的,比如配套稍好的中海大境,万博悦府这种,你要即时享受就得要接受它的密度。

密度和配套是一体的,配套越好密度越高,密度不够的配套起来也很慢,但如果带了花园和环境的,还是有稀缺性的。

另一种是配套一般主打低密度环境的,就以板楼为主,如果加上九年一贯制学校就是王炸了,短期看是有些配套的短板,这个跟城市发展有关,主要在第二纵轴上,从郊区变成了城区。

当然还有一些依赖江景的改善,比如后航道上的珠江天悦、南天名苑,这些因为有江景和大花园资源的,仍然能吸引很多高端买家。

改善格局基本已经定下来了,入手门槛600-800-1000-1200万。

这几年的调整已经让各板块和小区市场化了,价格梯队已出现,已被买家接受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