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机器人跳舞,当时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儿跟咱老百姓有啥关系?感觉离生活十万八千里远。可没过多久,人民日报客户端就发了篇,说全球人形机器人创新看东方,里面还提到了安徽淮北的“万小特”。
这一下,感觉好像又有点关系了?淮北,印象里可能更多是煤矿、钢铁,怎么突然就跟人形机器人扯上关系了?这事儿还上了《人民日报》海外版,听起来挺唬人的。紧接着,安徽大学和淮北那边搞了个联合研发中心,万特人工智能实验室也跟安徽大学签了合作协议。这节奏,感觉是要搞大的。问题来了,淮北,一个资源型城市,它的人工智能,靠谱吗?说实话,第一反应是,这会不会是地方政府为了转型,硬着头皮上的项目?毕竟现在谁不说几句“人工智能”、“高科技”,感觉就落伍了。但仔细想想,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一方面,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刚需。淮北以前靠煤吃饭,现在煤矿挖得差不多了,必须得找新的增长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听起来高大上,也符合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安徽大学也不是吃素的。
能跟高校合作,说明淮北这边多少还是有点东西的,至少能吸引到人家。当然,也不能盲目乐观。人形机器人这玩意儿,烧钱得很。研发、应用,哪个环节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淮北能不能负担得起?这是一个问题。另外,技术人才也是个大问题。淮北的吸引力,跟北上广深比起来,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有人说,这是地方政府在“蹭热点”,想借着人工智能的风口,给自己脸上贴金。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更应该看到背后的无奈和渴望。资源型城市转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问题。淮北想抓住人工智能这根救命稻草,可以理解。还有人觉得,这纯粹是资本运作,搞概念,圈钱。
万特人工智能,听起来像个高科技企业,但具体实力怎么样,谁也不知道。这种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现在很多企业,都喜欢玩“概念炒作”那一套,先把股价炒上去,然后套现走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资本的逐利性,本身也是一种推动力。如果真的能把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上,就算最后失败了,也比把钱扔到房地产里强。说白了,淮北搞人工智能,就像一场豪赌。赌赢了,就能实现华丽转身,成为高科技城市。赌输了,可能就是一场空。但对于淮北来说,不赌一把,可能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与其嘲笑淮北的“不自量力”,不如给他们多一点支持和鼓励。毕竟,转型之路,注定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万一,他们真的成了呢?毕竟,谁也没规定,人工智能只能在北京、上海搞。就像春晚的机器人跳舞,刚开始觉得离自己很远,但说不定哪天,它就能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淮北的“万小特”,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