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攻略:人家5小时环穿的蓝关古道,我们用了8小时(虎吼山篇)

云水终南 2022-12-08 11:55:19

说实话,我要是爬没有去过的山,一般都是浅山的成熟线路;就这,把攻略都要做到位,实在不行就原路返回。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这次环穿蓝关古道,我们竟然走了8个小时,当然也幸福得不得了。

问题就出在我们决定对穿上了。

我们两辆车,计划是一路走虎吼山道院,一路走坡底村,在中间交换钥匙,下山后换车集合,这个计划是挺完美的,结果计划没有变化快。

出啥问题了?莫急莫急,听我慢慢道来,我的文字趣味性和知识性都有,你慢慢地品。

有关虎吼山道院后的栎树林

导航虎吼山道院,从环山路拐到贾河滩村,过了高科学院左拐,景色不错(注意限高,一般SUV恰恰过去)。

车上了塬坡,把车停到虎吼道院的旁边,在道院东边看到小道,上面还有路条,从这里就徒步进山了。

记着时间,我们9:20出发的。后面我会把重要地点的时间说明,当然我们走的很慢,两队都带小朋友了。

“槲叶落山路”,踏着松软的落叶,慢慢地拔高。

说说这个槲叶吧。槲叶就是槲栎树,也叫做栎树、柞树,柞水县就是“柞树成林”得名,柞字用作地名时,不读zuò而读Zhà。柞树的叶子也是蚕宝宝的主要食物,以柞树叶子为食物喂养的蚕叫柞蚕。

《诗经·秦风·晨风》唱道:“山有苞栎,隰有六駮。”这里“苞栎”就是成丛的栎树,秦国咸阳之前的国都栎阳(“栎”于地名读Yue),也当是这里栎树成林,不过现在那里没有了。

秦汉上林苑有一座宫苑叫做“五柞宫”,后来汉武帝就驾崩于此五柞宫。

山里人把栎树叫青冈木,也叫冈木,这是烧木炭、点木耳的首选原料。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烧木炭用的树应该就是栎树,毕竟南山漫山遍野都是的。

栎树还有一个洋气的名字叫橡树,就是舒婷写的《致橡树》的橡树,橡树是英国也是美国的国树,牛气吧。

不过栎树的种类比较多,但是所结的果实都叫做橡子,可以吃的,杜甫就吃过:“客秦州,负蕲采橡栗以自给。”唐张籍也吃过:“岁暮锄犁倚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唐代皮日休有诗《橡媪叹》:“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橡子凉粉可是汉中的名小吃,当然山里人也用橡子酿酒、喂猪。

大秦岭是栎树集中产区,种类也很多,陕西的栎类面积占乔木林面积的六分之一,所以大家秋冬季节爬山,“槲叶落山路”就是常见的景色了。

看我的文字涨知识吧?还不赶紧关注、点赞、转发。

上圣宫

这一段拔高有些累,但是很舒服。走个不到半个小时,眼前出现一个小庙,不知道是“土巳戊”还是“戊巳土”,看不懂,不过供奉的是土地公公,到人家的地盘了得打个招呼,先拜拜再说,保佑一路平安。

回望山下,村落已经远远的在下面了,眼界从这里开阔起来。

栎树就少了些,往高处走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一个平台上,拍照打卡,看群山沸腾,心情大好。

要知道,因为疫情问题,都好长时间没有爬山了。

今天的空气通透性不是很好,但是远望群山沸腾,苍山隐隐,一层一层的,就让人心情舒畅。

不写文字了,发张照片,大家自己看看吧。

再走几步绕过大石头,看前方山头上是一座庙,这里就不多待了,赶紧上去。

几个台阶上去,就见一棵古柏,挂着“西安市古木名树”牌子,但是没有写树龄,几百年肯定是有了。前面是一个篮球场大的平台,还有一口井,不过已经用砖盖住了。

庙的横额上写着“上圣宫”,两边的对联已经不全了,紧锁着门,不知道供奉的是哪位神仙,看来没有人住。

看看时间是10点多了,从下面的虎吼道院到这里不到一个小时,如果没事闲闲的走到这里转转,景色还是不错的。

在房子的背后远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走的线路了,也不知道今天要到达远处的哪座山。

山梁上的幸福林道

从庙后面下来比较陡峭,要注意安全。

下来这段路就走在山脊上了,眼界开阔,心情美丽。

前面就是更美丽的山脊林间道,走在这条道上,小朋友快乐地跑了起来。

——这是我感觉最美的山路了,大家商量着给这条路起个名字,乱起一气,干脆就叫做幸福的小道,实在没有其他的词儿了。

小道两边的树不一样,左手是苍翠的松树,右手是丛生的栎树,看来是有阴坡阳坡之分,这里的方向我还是闹不清,应该是南北向的小路。

不过快乐是短暂的,不一会儿我们接到电话,从坡底村进山的一路出问题了:他们竟然也走到了虎吼山道院,也到了我们这条线路!

原来他们在坡底村问从哪里上虎吼山,那村民也老实,认为从这条道上虎吼山近,就指了一条小路过来了。

唉,并联改为串联,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慢慢走了?

说慢慢走,就路上开始有残雪了,有些路也开始拔高。

一个山头,两个山头,虽然在山脊上不是那么高,但是慢慢走,还是比较费人的。我们这个时候也不着急,后面还有伙伴呢,慢慢走吧。

途中休息了两次,绕过了几个山包,终于看到“虎头”了。

注意这里有个岔路,左手上是观景台,这里可以看到虎头的全貌。我跑上去拍了张照片,看看真有些神似。不过伙伴说像个“狮子头”,好吧,肚子也饿了,就算是狮子头吧,我也不争辩。

从右手走,沿着旁边的小道一直走上来了,到山脊的时候注意有些陡峭。

好了,我们上来了,看看时间,12点半,耗时三个小时左右吧,虽然中间有些气喘,但总体上还是蛮轻松。

虎吼山顶的腐败生活

到顶后我测了下海拔1367米,和后面的伙伴通了电话,他们还在一千多米的地方,还有一些距离,给他们说不着急,饿了就找地方吃饭吧。

这里的山色还是不错,可以看到我们一直走过的路 ,都是在山脊上起伏,远远的上圣宫都成了一个小小的黑点了。

山头白娟梅树很多,现在都接了果实。其实我原来打算是在白娟梅盛开的时候来,但是老是没有时间,这个地方下次还得来一次。

我们走了一路都没有遇到人,这个时候有一个山友独自一人上到了这里,一问,他是从蓝关古道的公路上来的,用了一个小时时间,一会儿,我们就要沿着他上来的路下去了。

先埋锅造饭,然后赏赏山色,在细细的喝会子茶,一直到把我们的两大壶热水喝完。然后晒晒太阳,睡个午觉。登山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在山顶的时候,上次我们在风雨山就待了两个小时。

一直到两点四十多,后面的人竟然还没上来。打电话说是他们在路上吃饭,没有什么意外,就是走得慢了些,现在他们在海拔一千二百米的地方。

我想想,这会儿开始有了些凉风,不多待了,我们先下去,顺便到走到公路上转转,探探路。

算算时间,我们在这里已经待了两个半小时多,走吧。

一路轻松的到蓝关公路

从这里开始,就没有上坡的路了,不是平路就是下坡,但是因为我们要等后面的人,就缓缓而行,欣赏山色。

穿过一路的白娟梅林,远处群山纵横,这段路路况不错,山色也不错。

走不一会,就看到了蓝关古道上的公路,以前开车的时候,我总觉得行驶在山梁上,现在看,却是群山中的一条小道,不同的角度,看这条路真是不一样。

途中经过一片松树林,树根都裸露出来,坡上都是细砂石,看来风化比较严重。

在山梁上看山景,又是一个角度,蓝关故道上的这段公路竟然绕着山梁一圈,我以前在上面开车和骑车的时候,是感觉不到的。

跳出山看山,就是这么个意思吧。在群山中,看公路蜿蜒,不由得感叹人工的伟大。

我曾多次介绍过蓝关故道,这条路不知道走过多少著名的人物,发生过多少重大的事件,都有青山作证,但青山无言。

还是看看山吧,治愈性很强的。心有所感,得诗一句:“ 不见古人名利事,苍山故道看青冥。”

看,我有文化吧?

路上的人多了起来,他们都是从公路上来的,随意走走,这就意味着马上就到公路了。

这一路基本没有什么岔路,即使有,一会儿也归为一条,所以随便走,也不会走错;我不为后面的伙伴担忧了。

看看,路边这块石头像不像一个鳄鱼头,头冲下的地方就是公路。山梁上游人很多,还有一家在这里聚成一堆喝茶。

已经清晰地看到公路了,路上放着不少车子,我右拐下去看看情况,把这个登山口的标志拍拍,下次就从这里上山了。

10分钟就走到公路,有个天然气路桩牌子,牌子上标注里程是150公里。登山口还有一个大石头,上面用红漆写的字。

想从这里登山的朋友记住了这个标志,从这里上到虎吼山路很好走,而且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就可以登顶。

看看时间,现在是三点半,也就是说我们从虎吼山下来溜溜达达的用了不到一个小时。

列位看官,本来想一篇文字写完,但是走得细,文字就多了,那就分成两篇吧,下篇写从这里到坡底村的线路见闻,更多故事,请持续关注。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3 阅读:699
评论列表
  • 2023-01-02 11:34

    出了事自己扛不要浪费公共资源叫救援就行了

  • 2023-03-14 10:15

    我原来就在坡底村工厂上班,三十年前一个人爬过,现在骑摩托车走蓝关古道,怎么也找不到这两个路口了。希望你们能走路口做一个明显的标记。

  • 2022-12-22 16:28

    你好 图上标个路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