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文学】刘邦重用陈平的主见

讯二点文化 2024-08-25 02:35:28

刘邦重用陈平的主见

文/墨 扬

《史记.陈丞相世家》有一段颇为精彩的文字,照录于兹: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

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於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

这段文字讲述的故事是这样的:公元前205年,陈平离项投刘,被刘邦拜为护军都尉。周勃、灌婴等诸将不服,向刘邦举报,说陈平品行不端,不宜重用。

诸将的举报内容共分三条:第一,说陈平虽然很帅气,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曾与嫂子私通,是个私德败坏之人;第二,说他事过魏,降过楚,如今又投汉,是个反复之臣;第三,说他收受贿赂,用权不公,是个好利之徒。

举报环环相扣,把一个陈平批得体无完肤,由不得刘邦不起疑心。

于是,他叫来给陈平写过推荐信的魏无知问话。魏无知避开了众将官的举报内容,仅用了一句“臣所言者能也”巧妙应答:天下相争之时,但看陈平能不能帮你击败项羽!

心里明白的刘邦,进行了一番调查,坚持任命陈平为都尉。后来,陈平果然没有让刘邦失望,在统一汉天下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并成为西汉前期治国安邦的贤相。

显而易见,司马迁就这个故事给出的启示是:启用人才要有主见,不可受闲言碎语左右,要分清是非,当机立断,大胆起用。

然而,世人也有一些不声音,认为“品行不端”的陈平被刘邦起用,且建立了殊勋,说明只要有才干,品德不好的人也可以重用,并进而将此例作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一个佐证,这显然是错误的。

古人毕竟是古人,其经验也好,教训也罢,只能借鉴却不能生搬硬套。没有弄清时代背景、历史真相,就乱发议论,并从中引申出毫无根据的结论,则更不应当。

那么,历史上的陈平到底是不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呢?

关于对陈平诋毁,刘邦曾责问于他,他如是说:“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主,项王不能信人……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同时他还承认了受金之事,并作了解释,说他只身投汉,身无分文,不接受一点馈赠就无法存身。

所谓“盗嫂”,那只是一些人的诽谤。由此来看,对陈平的那些非议是不公正的。所以,刘邦起用陈平,并不能引为重才轻德的例证,反倒应作为不为非议所困、仔细考察干部的典例。

实际上,我国历代有见地的政治家、思想家,在用人问题上都是极其看重德行的。北宋宰相司马光就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不仅讲德,而且主张把德放在首位,在他眼里“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这一席经验之谈,今天仍然发人深省。

上海陈王庙一角

封建时代的德才标准与我们今天所强调德才标准,尽管在形式上有共同之处,但却包含着根本不同的政治内容。即使如此,也并不妨碍我们借鉴历史的经验。亦即:在选拔干部、起用人才的工作中,既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切不可重才轻德;同时又要坚持实事求是,不为“杂音”所困。这样,才能真正把利于现代化大业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0 阅读:15

讯二点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