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为何看重黄维却看不上擅打巧仗的胡琏?黄维的战略执行力强

祥奇说历史文化 2024-11-26 08:02:39

白崇禧为何看重黄维却看不上擅打巧仗的胡琏?黄维的战略执行力强

1948年9月,黄维成了十二兵团司令官,这事在国民党军队里引起不小的议论。大家都纳闷,怎么选了个只会打呆仗的将领?胡琏、罗广文这些有名的将军不行吗?白崇禧为啥要支持黄维?这里头有啥门道?

要搞清楚这事,得先说说当时国民党军队里的派系问题。那会儿,蒋介石的嫡系、白崇禧的桂系和陈诚的土木帮是三大势力。这三派互相较劲,谁也不服谁。

白崇禧当时是华中剿总总司令,他不想在自己管辖的地方有个不听使唤的大部队。可十二兵团恰恰就是这么个情况,主要是土木帮的兵。所以当陈诚提名胡琏当十二兵团司令官时,白崇禧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那么,白崇禧为啥看胡琏不顺眼呢?说来话长,还得从抗战时期说起。

那时候,胡琏打仗灵活,跟狐狸似的,白崇禧挺欣赏他。可到了解放战争,白崇禧对胡琏的评价就变了,说他友军有难,不动如山。这态度转变得也太快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胡琏这人太精明,精明得只顾自己。打仗时,他总能想出各种主意保全自己,但不管别人死活。久而久之,谁都不愿意跟他一起打仗。

白崇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这样一个只顾自己的人,怎么能带大军?万一关键时候掉链子,那可怎么办?

1948年初的宿北战役,就是胡琏明哲保身的典型例子。

当时,胡琏的整编11师和戴之奇的整编69师一起往北推进。但胡琏走得慢,和69师拉开了20多公里。

解放军趁机包围了69师。胡琏怎么办?他不是派兵增援,而是窝在工事里不出来。就连派出去的18旅,看到情况不妙也赶紧撤了回来。

结果如何?69师全军覆没。

战后,白崇禧批评胡琏就你这样的,还敢称名将?

1948年3月,洛阳战役打响。白崇禧命令胡琏从许昌增援洛阳,本来5天就能到。

可胡琏呢?带着机械化部队,走了5天才到登封。离洛阳还有50公里,他不急着赶路,反而去游览嵩山和少林寺,还玩了整整一天!

就在这时,天降暴雨,伊河水位暴涨。胡琏只能望河兴叹,错过了增援时机。

等他到洛阳时,邱行湘的206师已经全军覆没了。

1948年6月,豫东战役开打。蒋介石下令胡琏4天内赶到开封增援。

胡琏怎么做的?先说要安置伤兵、补充粮弹,拖了两天。然后又说要友军配合,又拖了一天。最后干脆南下上蔡,来了个逆向增援。

结果?开封失守,胡琏连影子都没见着。

看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白崇禧不选胡琏当十二兵团司令官。

在白崇禧看来,胡琏确实战术厉害,但战略执行力太差。一个只顾自己、不听指挥的人,怎么能担此重任?

相比之下,黄维虽然被人说成只会打呆仗,但在白崇禧看来,他有个最大的优点战略执行力强。

白崇禧想给黄维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他肯定会不折不扣地执行。至于战术上的不足,可以找个副手来补。

这么一想,黄维+胡琏的搭配,简直完美!

可惜,事情没有按照白崇禧的想法发展。胡琏不甘心当副手,以父亲生病为由脱离了部队。

淮海战役打响后,黄维确实按照既定战略坚守阵地,但缺乏灵活战术,屡屡失误。等胡琏赶到战场想挽回局面时,为时已晚。

最终,十二兵团在双堆集全军覆没。胡琏虽然逃过一劫,却也失去了在国民党军中的地位。

胡琏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不仅需要高超的战术能力,更需要强大的战略执行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只有将个人才能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战略大家。可惜,胡琏终其一生,都没能跨越这道坎。

1 阅读: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