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瑟瑟获《诗参考》30周年第三届经典诗歌奖

艺术无解无界 2021-10-25 14:31:57

10月20日下午,《诗参考》30周年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周瑟瑟的诗歌《塔坛》获得第三届《诗参考》十年经典诗歌奖,这是继2011年他获得第二届《诗参考》归来诗歌奖之后,再次获得该刊的诗歌奖。

据《诗参考》主编中岛介绍:“这是《诗参考》创刊30年来,对中国诗歌深度疏理所完成的一项诗歌工程,《诗参考》是办刊时间持续最长的诗歌民刊,30年来推出了许多优秀诗人,并首发了当代诗歌史上一些重要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周瑟瑟致答谢辞

今年3月周瑟瑟回故乡湖南岳阳参加第四届栗山诗会,在法华寺举行“阳雀湖边诗歌朗诵会”时写下了这首《塔坛》。周瑟瑟说:“当时在法华寺,我看到好几个巨大的坛子,那是我此生看到的最大的坛子,里面腌渍的是故乡的酸菜。湘北传统的腌渍酸菜的方法我非常熟悉,小时候我妈妈与外婆就是这样长年腌渍酸菜,不过是放在墙角的小坛子,我们那一代人就是靠故乡的腌菜度过了贫穷的年代。法华寺那几只巨大的腌菜坛子,既亲切又震撼。我仔细察看,看到上面刻着‘湖南法华寺塔坛’的字迹,坛盖沿有一圈清水,小时候我经常帮妈妈给坛子上加水。在法华寺我闻到了坛子发出诱人的酸甜气味,忍不住就写下了这首《塔坛》。”

颁奖活动现场

《诗参考》主编中岛说:“周瑟瑟在《诗参考》上发过不少好诗,但这次获奖的作品为什么不是知名度更高、流传更广、受到广泛认可的《林中鸟》《人马》等作品呢?我第一眼就发现《塔坛》这首诗非同一般的朴实与厚重,表面上看他有意把诗写得一目了然,但一句接着一句向外蹦出来时却击中了你,要反复阅读才能感受到诗层层递进的语言节奏与传奇气氛。他不动声色,以接近第一直觉的经验写出了历史人物、宗教文明与个体命运,《塔坛》虽短,但跨越时空的想象与幻影写出了他当下的精神状态。周瑟瑟近年在实践他的‘诗人田野调查’、‘诗歌人类学’与‘走向户外的写作’,‘走向户外’何尝不是走向内心?他写的是他亲眼所见,但写出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塔坛》背后有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乡情结,我隐隐感到了一个诗人在故乡找到了他真正的爱。”

周瑟瑟(左)、赵智(中)、邱华栋(右)在颁奖典礼现场

要理解《塔坛》这首诗,就要了解诗里涉及到的人物。诗里所写的“八指头陀”是近代寄禅法师,名敬安,俗名黄读山,曾任中华佛教会第一任会长,是清末著名的诗僧,别号“八指头陀”。年幼时,“一日见篱间白桃花为风雨摧败,不觉失声大哭,因概然动出尘想。”想起自己父母早亡,叹息人生如寄旅,18岁时在湘阴法华寺为僧。1877年敬安27岁时,在宁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燃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自此号“八指头陀”。寄禅法师是诗人,又是禅僧。他在修禅的过程中生活非常简朴。1871年,21岁的寄禅在岐山参禅,到巴陵看望舅父,游岳阳楼,有人分韵赋诗,寄禅独自一人,纵目四顾,水天一色,忽得“洞庭波送一僧来”之句。1921年(民国元年)春,头陀请求南京临时政府保护寺产,不久愤极而客死北京法源寺,享年63岁。其一生留下诗篇1900多首,有《八指头陀诗集》十卷、《续集》八卷、《白梅诗集》一卷行世。其品行高洁,既于禅界德高望重,又“冷眼热肠”,是位高度爱国之僧。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称之为“当世第一流诗僧”“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八指头陀去世后,俗家弟子杨度为其保存诗集遗稿,刊刻时为之作序。旧北平、台湾及湖南、浙江均有出版,后来版本有赵朴初先生题签。现在法华寺内建有八指头陀纪念馆,并恢复了当年的白梅诗社。

周瑟瑟(左)、何拜伦(中)、牧野(右)

周瑟瑟谈到,他每次读到故乡的故事就想写诗,当年法华寺的俗家弟子左宗棠在此读书,智者大师云游到阳雀湖,“八指头陀”在这里参禅习诗,故乡的传奇是他写作的源头之一,今年回乡他还写下了《少孤为客早》《重回阳雀湖》《拜经台》《扫地僧》《屈原的袍子》等相关作品。

周瑟瑟朗读《塔坛》《氧气》

在当天的颁奖典礼现场,周瑟瑟朗读了《塔坛》。他说:“我是法华寺的俗家弟子,我是为‘洞庭波送一僧来’的‘八指头陀’来读这首诗的,当年他客死于北京法源寺。感谢《诗参考》,感谢诗人中岛选中了这首诗,中岛坚持主编《诗参考》30年,令人敬佩,其实我们内心深处就坐着一个‘八指头陀’。”

附周瑟瑟的诗

《塔坛》

我爱法华寺塔坛里的腌菜

我爱法华寺湖边刚刚种下的辣椒

我爱“八指头陀”花白的胡须

他吃腌菜时胡须要向两边扒开

因为塔坛太大了

我要吃10年才能吃完一坛腌菜

或许一辈子也吃不完

我爱农禅并重的生活

早晨我背着锄头到湖边种菜

晚上我在清风明月下诵经

智者大师与灌顶大师

指着阳雀湖叫我快看

我端着一碗酸菜

一边吃白米饭

一边看七茎石莲花开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