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因肠癌去世,亲兄弟俩肠道长满息肉!这种腺瘤性息肉会遗传!

扬眼 2024-12-13 15:46:39

“我儿子才上初中,求求你们一定要救救他呀!”这天上午,张叔叔(化姓)着急地向医生求助。同样的“噩运”已经是第三次降临在张先生家里了,上一次是他25岁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儿子小刚(化名),这次是年仅16岁还在上学的小儿子小明(化名),而两个孩子的母亲早已在多年前因肠癌去世……

肠道长满息肉,确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时光回到一年前,张叔叔的大儿子小刚因出现便血症状,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普通外科王锋主任医师门诊就诊。结肠镜检查发现,小刚的大肠内存在着数百颗、密密麻麻的肠息肉。结合其母亲的家族病史及检查结果,王锋主任医师团队综合研判,小刚得的是一种名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疾病。

这种疾病通常会出现遍布整个大肠的肠道息肉,易出现便血及恶变,从而引发癌性肠梗阻,必须通过手术切除全大肠的方式进行治疗。手术非常顺利,经过一周的术后恢复,小刚已经几乎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又重新步入了正轨,张叔叔一家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然而王锋主任医师却依旧满心忧虑,他再三叮嘱张叔叔,这种疾病具有家族遗传的特点,建议尽早带小儿子也到医院进行筛查。可由于经济问题,张叔叔没有采纳医生的建议,他始终不愿意相信同样的厄运也会发生在小儿子身上。

亲兄弟发现病变 专家提醒:直系亲属需早诊早治!

直到前不久,小明频繁出现腹痛症状,张叔叔才意识到小儿子的检查也已经迫在眉睫。在当地医院做了肠镜检查后,结果不出所料,小明的肠道内也长出了密密麻麻的息肉。更为严重的是,通过病理检查发现,小明直肠上的息肉已经出现早期癌变!手术刻不容缓,因此才有了开头张叔叔的求助。

医护人员进行查房

王锋主任医师团队缜密研究,反复讨论后决定为小明进行腔镜下全结肠切除术,虽然该手术难度较大,但王主任团队为了减少患儿的手术及心理的创伤,依然迎难而上,选择了全腔镜下手术。最终,手术耗时仅2小时取得圆满成功。经过一周的恢复,小明也和哥哥一样,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医生为小明进行手术

王锋主任医师介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以胃肠道,特别是结直肠中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为特征,其由腺瘤性息肉病基因的胚系突变引起,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男女患病几率相等。“如果父母一方患病,遗传给子女的概率在50%左右。一旦家族中有一个人患有FAP,那么他的直系亲属,包括子女、兄弟姐妹等都要做相关的筛查。”王锋主任医师表示。

肠息肉和肠癌是近亲! 高危人群需做好早期筛查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有研究发现,约90%的结直肠癌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查出肠息肉,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要不要切除了。肠息肉以炎症性和腺瘤性为主,前者是“好息肉”,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后者则是“坏息肉”,癌变风险相当高。“长径大于等于5mm的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王锋医生建议。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若不及时治疗,癌变率极高,且癌变年龄可能较早,最早可在15岁出现,多数在40岁左右发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息肉的增大和数目的增加,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粘液血便、体重减轻、乏力等症状,少数还出现肠套叠或肠梗阻。患者还可出现结肠外表现,如硬纤维瘤、脑瘤、甲状腺肿瘤、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厚、肠系膜纤维肉瘤、皮脂腺囊肿等。此外,还会导致其他癌症恶变风险的增高,如十二指肠癌、胰腺癌、甲状腺癌和肝脏肿瘤等。

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对防治FAP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议高危人群做好以下筛查。

肠镜下发现多于10个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人群,或者有FAP家族史或有FAP肠外表现的患者,建议进一步详细检查;家族中具有FAP患者的人群,通常需要从10-15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直至35岁,如果没有发现息肉病,则可改为每3年检查一次。若肠镜下发现多于100个息肉可诊断为FAP; 胃镜监测一般在20-25岁开始,因为FAP患者发生十二指肠癌的概率较高,因此胃镜时应重点关注十二指肠部位;在定期复查过程中,也要对肠外表现进行检查,如眼科检查、甲状腺检查等。

洪亚钊 戴宇菲 曹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校对 盛媛媛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