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已经离开井冈山36年的他沉重地说:“这些日子经常梦到井冈山,想回去看看。”这年5月21日,毛主席结束了在长沙的工作,在湖南省委的第一书记张平化和汪东兴等人的陪同下去了江西。
1.往事
毛主席是1927年秋收起义后去的井冈山,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他和贺子珍就是在这里结合的。当然,对于井冈山,也有很多往事。
1928年冬,由于敌人的封锁,井冈山断了经济来源,敌人想把红军困死在山上,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毛主席发起了挑粮运动。
当时正是冬季,轰轰烈烈的挑粮上山运动开始了,从宁冈到大井小井,来来回回几十里,都是坎坷不平的小道,还要翻越黄洋界,别说是扛着东西,就是空手也很难走。
为了鼓励大家,毛主席和朱德就身先士卒加入了挑粮的队伍中,每天天还不亮,毛主席就和朱德下山挑粮了。
看到毛委员亲自挑粮,大家的热情很高,原本要挑15斤的人,加到了20斤,可以挑20斤的,加到了25斤,在毛主席和朱德的鼓励下,原本一周的粮食,很快就运走一半了。
据有人回忆,毛主席在这个运动中曾说了三句话。
有一次休息时,有个小孩子问毛主席:“毛委员,我们为啥要挑粮啊?”毛主席擦擦他额头的汗说:“是为了对付敌人,现在我们多流汗,将来就可以少流血!”
听到这话,大家都站起来,一鼓作气继续走,毛主席说:“大家累不累!”挑粮的人异口同声:“不累!”
后来毛主席又问那个孩子:“站在这里,能看到哪里?”那个孩子说:“看到江西和湖南。”毛主席说:“是啊,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干革命就是这样,我们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就在这时,这个孩子又问:“毛委员,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胜利呢!”毛主席告诉他:“你看这里的水,慢慢流,终究会流到大海里,我们干革命的火,一点点点燃,一定会从这里烧到全中国!”
有了毛主席的鼓励,大家干劲十足,井冈山也成了一个持久的根据地。
2.井冈山奇遇
去井冈山那晚,毛主席先是来到茶陵县,住在县委大院办公室,由于生活习惯,警卫员还是给毛主席搭建了一个木板床,毛主席看了一夜的书,3点多才睡下。
一张又宽又大的木板床,上边放着一个荞麦皮做成的白布枕头,一床打着补丁的毛巾被,一床陈旧的军用毛毯,一块白布包边的床单,这就是开国领袖毛主席简单的卧具。
一直到第二天,毛主席才坐车进入井冈山区域,到了井冈山,很多干部已经来迎接毛主席。
5月22日下午,毛主席带着一些遗憾随车行驶,按照警卫的安排,在茅坪的岔口拐了进去,大概就是八角楼附近,司机踩了刹车停了下来。
毛主席侧着身子向外望了望,点点头说:“是八角楼,到了。”
他刚要打开车门,准备下车,突然从对面步云山的方向,冲过来一群人,大概有几十个人,手里拎着锤子和铲子。
警卫员马上护在毛主席车前,一个领导也在纳闷,这是怎回事?难不成是有社员接到通知来迎接毛主席?可是迎接毛主席,带着锤子铲子干什么。
这时候,毛主席车上的黄庆荣发现不对劲,他认为毛主席上山的保密的,怎会有人知道?不对!是不是有坏人?
黄庆荣担任江西省公安厅副厅长,谨慎的他立即让司机打暗号,让他快走,司机快速按了几声喇叭,前后的车都马上启动往前走了。
一会到了山上,见到汪东兴,汪东兴也对黄庆荣说,刚才看见一群人风风火火带着工具,这路上一个警卫都没有,出事了怎么办,而且也并不是完全保密,毕竟已经见了很多人了。
但是黄庆荣就是担心,万一有人走漏了消息。
毛主席下车后十分不高兴,他觉得那可能是正在干活的群众,毛主席向来是喜欢到群众里取得,但是也没办法,有时候,他不得不服从警卫安全部门的意见,毕竟保护毛主席是他们的职责。
就这样,毛主席还没有去看看八角楼,就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当年毛主席去刚去井冈山的时候,袁文才为了方便毛主席工作,专门让贺敏学把八角楼让给毛主席居住。
毛主席就是在这里,和贺子珍逐渐相识。或许是因为眷恋,毛主席希望再去看看。
那么那群拿着锤子的人到底是谁呢?
黄庆荣在2002年曾接受记者采访,回忆了当年的故事。
毛主席再次来到八角楼,又看到了那群人,那群人拿着铲子锤子都冲过来了,这次毛主席要求,慢点开车,不要“跑了”。汪东兴下令慢点开车,毛主席打开窗户,听到了外面的呼喊声:“毛主席回来了,毛主席回来了!”
黄庆荣回忆说:“那些拿着锤子的人都停下来了,站在路边挥手,原来是正在干活的乡亲们,因为有纪律,没有让毛主席下车,只是缓慢地走。我们小车上的很多人都落泪了,没有想到这里的人们这么淳朴,善良,他们和毛主席心连心。”
后来他还和汪东兴说起来这个事,说过于谨慎了,原来这些人有的是工人,听说毛主席来了,都想去看,但是又不能把干活的工具扔了,索性就拎着跑来了,这才把警卫人员吓了一跳。
3.见见两个嫂子
山路弯弯,不一会车子开到一个路口,看到这里有个木牌子,上面写着一行大字:“井冈山垦殖场1959年义务修路纪念”。大家才明白,原来这条公路是1959年修的,是江西省委专门修的上山的路,群众们义务修的,毛主席微笑地点点头。
可能是走的时间太长,一辆车突然抛锚走不动了,毛主席得知后显得很有经验地说:“给它加点水就好了。”可是这公路上,哪里有水呢,毛主席笑着说:“那就先把我的水给他喝吧。”司机只能按照毛主席的办法,把毛主席的水“喂”给了汽车,果然车子恢复了。
毛主席的车在井冈山参观,在八角楼舍不得离开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附近乡亲们的耳朵里,尤其是附近袁耀烈的家里。
袁耀烈是袁文才的独生子,袁文才去世的时候,他才5岁,现在已经40岁,和母亲谢梅香在一起生活,解放后,国家给了谢梅香老人烈属待遇,生活还过得去。
还没有等谢梅香提出见毛主席,毛主席就想起了这个嫂子。
他对汪东兴说,要安排见一见井冈山的老干部老党员,还有烈士遗孀,他专门强调,要见见两位嫂子。
说的就是袁文才和王佐的妻子。
茨坪离茅坪不远,顶多几十里路,但谢梅香很少上山,看到有人来接她上山见毛主席,她感动不已。
谢梅香见到毛主席后,十分激动,毛主席叫了一声“袁嫂子”,谢梅香老人眼泪“哗”地流出来了。
他们坐下来慢慢聊,聊的很多的都是回忆。
期间谢梅香还聊到了贺子珍,因为当年在井冈山,谢梅香和贺子珍的感情很好,甚至亲如姐妹。
原来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婚姻,谢梅香还是半个红娘呢。
当时毛主席第一次遇到贺子珍,由于贺子珍还十分年轻,他还以为这是袁文才的女儿呢,后来才知道,原来贺子珍是自己的同志,是一名党员。
贺子珍在井冈山认识了很多好姐妹,比如曾志,当时井冈山的女红军并不多,她们形影不离,感情很深。
当时贺子珍还会打枪, 所以毛主席对她十分喜欢,两个人在永新做调查时,慢慢培养了感情,这一些都被袁文才看在眼里。
贺子珍是永新人,她的哥哥贺敏学是袁文才的左膀右臂,曾参与永新暴动,都是革命的好战士。
袁文才知道两个人互相爱慕,所以就做了这个媒,1928年夏他们在井冈山结婚。(贺子珍和毛主席经历了革命最艰苦的十年)
当然,说起袁文才,毛主席还有很多事都记得。
他记得从一团抽出20多人到2团工作,还派了司务长帮助搞伙食,此后还成立了士兵委员会,王佐后来提出入党要求,还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对改造井冈山的地方武装,袁文才和王佐都费了很多心血。
据说回到家,谢梅香抱着袁文才的遗像大哭,喊着他的小名悲痛地说:“选三,你可以闭眼了,毛委员回来看你了。”
5月29日下午,毛主席和一些群众合影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井冈山。
4.追忆
多少年过去了,毛主席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还镌刻在井冈山的一个纪念碑上,“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如今读起来仍然感受到一股力量,让人心潮澎湃。
这次去井冈山,毛主席又挥笔写了两首诗词,如今也是赫赫有名。
《念奴娇·井冈山》里的名句豪情万丈: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里的名句也已流传千古: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主席的诗词都是这样的豪迈大气,让人敬佩!
据说1958年贺子珍曾多次邀请陈毅去井冈山,但陈毅因为公务繁忙无法去,他说,如果实在抽不出时间来,我会派代表到井冈山去。
此后,陈毅的夫人张茜曾代表陈毅去过井冈山,她说不想麻烦当地政府,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她感叹地说:“这些都是毛主席和陈毅一起战斗过的地方。”井冈山档案馆中赫然记录着:“1960年3月30日,北京张茜秘书2人,采访两天。”
因为陈毅也是井冈山时期的老人,当年和朱德一起上井冈山,也是毛主席早期的战友。陈毅逝世后,毛主席亲自参加追悼会,在追悼会上握着粟裕的手说:“井冈山时期的战友不多了。”
毛主席晚年,一直想回去井冈山看看,但因为身体原因一直未能如愿。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朱老总,谭政,萧克等老前辈,都曾回到井冈山参观,都去看望了谢梅香,他们对革命烈士怀有深深的敬意。
重温过去,感受历史,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半个世纪过去了,井冈依旧,红星闪闪,在毛主席诞辰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深深地怀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