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捏寒燕”的童话世界
作者/周涛
在家乡,所有节日里,清明节似乎不算作一个节日,因为在童年的记忆里,这个季节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旧粮已经见底,新粮还遥遥无期,过年时准备的食物经过腊月和正月的消耗也所剩无几了。没有美食的诱惑,节日对于孩子们来说便没有了吸引力。
但节日还是如期而至,印象中就有了和爷爷一起上坟的经历,和妈妈一起“捏寒燕”的往事,以及和小伙伴们打秋千、放风筝的过往。
长大后,每到清明节,心里总会有一种凄然忧伤的感觉,这感觉大概来自于每到清明的那场雨,抑或是那雨分割而成的串串泪滴。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母亲六十岁病逝,到如今已二十多个年头。每年清明,回到故乡,跪在母亲的坟前,我都会泪流不止。养育之恩自不必说,让我常常想起的,是被病痛折磨了一生的母亲在弥留之际只说了一句话:“我要歇歇。”这一歇母亲就再也没有醒来。
是的,母亲确是累了,她和病痛斗争了一辈子,也为我们操心了一辈子,对于一个残疾母亲而言,她已经身心俱疲。在母亲走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曾认为这是她最好的解脱。每次烧完纸钱后,我都要陪“母亲”聊会儿天,向她汇报我们一年来所取得的点点成绩,汇报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但从来不舍得告诉母亲我们为此所付出的伤痛。
最初几年,母亲的坟孤独地立在村外的田野上。如今,爷爷奶奶、五爷爷、二婶儿、老叔都成了母亲的邻居。望着南坡上林立的坟头,我常想,逝去的人在村庄之外又建了一个新的村庄。他们还是一个村庄里的人,他们还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另一种传承和延续。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既是一个节令,又是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日子。这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借着清明这场“贵如油”的春雨,上坟归来的人们赶紧捡起犁耧锄耙,“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正是下种的好时候。田野里到处是忙碌的人们,而亲人们的坟茔就在自家地里,那些农具上都有祖辈们劳作的印记,地上地下,只是转换了一种生存方式,人生虽然苦短,但生生不息才是永恒。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清明又是踏青的季节,他们走向乡村,走向田野,看草长莺飞,看天清地明,看柳枝在风中摇曳,看杏花在山野烂漫,放歌踏青,追逐春天,吃一碗农家饭,品一杯乡村酒,那种轻盈欢畅的感觉让人们流连忘返。而我的父老乡亲就生活在村庄里,就生活在这幅山水画卷中,他们走在家乡熟悉的田埂上,闻着泥土散发出来的清香。景致固然好,但他们想的更多的是这片土地将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收成,他们无暇顾及满田野的桃红柳绿,他们只知道,清明是个节令,不误节令才能对得起坟茔中的列祖列宗。
记忆里,儿时的清明节,就是和妈妈一起“捏寒燕”。“捏寒燕”就是将发酵好的白面做成各式各样的面花和鸟兽,寓意燕子归来,春回大地。在那个物质和文化生活都匮乏的年代,“捏寒燕”就是我们的童话世界。
母亲用梳子、剪刀、镊子等工具将面团剪捏成燕子的形状,然后我们用黑豆或红豆为燕子安上眼睛。上锅蒸熟后,还要用各种食色染出燕子的羽毛和尾巴,一只小燕子便活灵活现展现在面前。等燕子晾干后,母亲用一根红线把它们串起来,挂在我们的脖子上,母亲说戴着它可以辟邪。当然,寒燕也是寒食中的一种食物,等我们玩够了就把它们全部吃掉。
在故乡,清明节还有打秋千和放风筝的习俗,但这些习俗如今早已不复存在。那些离开家乡外出漂泊的人,哪一个又不是故乡放出去的风筝呢?
每次清明节上坟,田野上就又多出一些新的坟包,而对应的村庄里也就少了一缕炊烟。“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儿时,爷爷领着我为他的爷爷上坟,如今,我领着孙子为我的爷爷上坟,千年流淌的血脉亲情就这样一代代绵延。
作者简介
周涛,土右旗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乡愁百味》等三部,先后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散文一百余万字。

原文刊发于《包头日报》花雨版
花雨版投稿邮箱
bxrjjhc@sina. com
期待你的精彩故事!
编辑丨姜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