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中烟火气中的民国:街头巷尾的小吃摊与餐馆

历史小破 2024-10-03 10:18:39

一组珍贵的民国时期美食老照片,如同一扇穿越时空的窗户,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充满烟火气与人文情怀的时代。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当时民间餐桌上的丰盛与质朴,更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展现了舌尖上的民间风情。

在上世纪30年代的旧时光里,赫达·莫理循用相机定格了一组关于二荤铺掌勺师傅工作时的精彩瞬间。这张照片不仅捕捉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更让我们得以窥见早年间的二荤铺所独有的魅力。

早年间的二荤铺,虽不像今日的大型餐馆那般菜品繁多、琳琅满目,但它们往往都有几道拿手的特色菜肴,这些菜肴凭借着独特的口味和厨师们精湛的技艺,在食客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荤铺的厨师们,他们或许没有华丽的厨房设备和繁复的烹饪流程,但他们凭借着对食材的精准把握和对火候的熟练掌握,将一道道看似简单的菜肴烹饪得美味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在二荤铺的厨房里,厨师们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行家里手。他们精通各种烹饪技法,无论是滑熘还是爆炒,都能游刃有余地应对。他们的双手在灶台上翻飞,锅碗瓢盆之间碰撞出悦耳的声响,仿佛是在演奏一首美妙的厨房交响乐。在他们的精心烹制下,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佳肴应运而生,为食客们带来了味蕾上的极致享受。

在民国时期的北京,老百姓们想要打打牙祭,往往会选择光顾遍布四九城的二荤铺。这些铺子几乎每隔几条胡同就能遇见一家,虽然店面简陋,仅由一个灶台和几张桌子构成,但其提供的菜肴味道却是十分地道。

关于“二荤”的定义,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猪肉和羊肉的组合,有人则认为是肉与下水的搭配,还有人觉得是因为铺子既售卖现成食物又提供代客加工的服务,故而得此名。不论哪种解释,二荤铺最为人称道的特点就是它的实惠与亲民。

在民国时期的上海街头,各式各样的简易固定食摊点缀着繁华的街道,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风景线。这些食摊大多由简易的木板搭建而成,虽然简陋,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摊贩们用他们精湛的手艺和独特的烹饪技巧,为过往的行人提供着各式各样的美食。有的摊位上热气腾腾,散发着诱人的香味,那是刚出锅的煎饼果子、小笼包或是热气腾腾的面条;有的则摆放着琳琅满目的糕点,色彩斑斓,引人垂涎。

1947年的深秋,北京城被一层薄薄的寒意所笼罩,但在一家古色古香的烤肉店内,一位国军军官与他的女友正享受着一段难得的闲暇时光。军官身姿挺拔,身着剪裁合体的军装,而他的女友,则宛如从旧时光中走出的佳人,一袭精致的旗袍勾勒出她曼妙的身姿,旗袍上细腻的刺绣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外搭一件小巧的坎肩,既保暖又不失雅致。两人的大衣随意挂在店内的一角,仿佛是暂时将外界的纷扰与寒冷隔绝在外。

他们选择的吃法,在当地被戏称为“武吃”,不同于文雅的“文吃”,这种方式更显豪迈与直接。两人围坐在炭火熊熊的烤炉边,手中紧握着长长的筷子,不时地从烤架上夹起滋滋作响的肉片,翻转、烤制,直至外皮金黄、香气四溢。他们的动作默契而熟练,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舞蹈。烤炉旁,各式各样的精致小食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从脆口的蔬菜到鲜美的海鲜,应有尽有,还有几瓶刚从冰桶中取出的可乐,为这顿烤肉大餐增添了几分现代的元素。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们身后悬挂着的一幅书法作品,那是出自与张大千并称为“南张北溥”的著名艺术家溥儒之手。笔走龙蛇,力透纸背,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若这幅作品确为真迹,其价值恐怕已难以用金钱来衡量。

1935年,在一家饭铺的厨房里,几位厨师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那是一种从心底散发出的快乐。这份笑容背后的原因,外人难以确切知晓,是因为今天的生意格外兴隆,让他们忙得不可开交,心中却充满了成就感与满足感?还是因为突然有摄影师闯入,用镜头捕捉他们工作的瞬间,让他们感到新奇与兴奋,从而在忙碌之余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组民国时期的美食老照片,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上的触动。它让我们在回味那个时代的美食之余,也深刻感受到了民间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

3 阅读: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