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最惨千亿公募,一年缩水190亿

市值观察账号 2025-02-11 10:06:16

作者:小李飞刀,编辑:小市妹

2024年,中国公募基金延续良好增长势头,全年管理总规模累计上升5.23万亿元至32.83万亿元。

在此大背景下,一些千亿级公募却逆势下滑。其中,兴银基金在2024年规模减少189.59亿元,成为千亿级管理规模中缩水最多的基金公司。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规模大缩水背后】

2024年,兴银基金管理总规模为1062.77亿元。其中,固收类基金占比超过90%,而以股票型、混合型为首的权益类基金占比不足10%,呈现较为明显的“重债轻股”现象。

拆分看,2024年货币基金规模为458.2亿元,同比下滑155.6亿元,为公司总管理规模大缩水的“罪魁祸首”。此外,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在2024年末的管理规模分别为14.04亿元、580.15亿元,同比分别下滑11.94亿元、23.45亿元。

货币基金主要配置国债、存款等高安全性资产,收益率较为稳健,按理讲很难出现一年规模缩水超过25%的情况。那么,兴银基金这又是为何呢?

2023年5月,吴若曼上任董事长,很快设定了货币基金500亿元管理规模的目标。在新领导掌舵下,公司货币基金规模从2023年三季度的257.85亿元快速攀升至年末的613.8亿元。

这背后是公司旗下多只货币基金优异的市场表现所致。尤其是兴银现金添利A,2023年度回报高达2.51%,较2022年大幅提升0.93%,比同行中位数的1.91%高出0.6%,整体排名从原先的603/690跃升至1/766。

▲兴银现金添利AVS同类中位数VS一年定期存款,来源:Wind

货币基金规模、回报率大幅双升引发市场关注。后来,有媒体援引市场传言称,兴银基金副总经理洪木妹(掌舵公司旗下多只货币基金)逆回购买入监管严禁投资的低评级AA债券,进而推升了货币基金的业绩表现,亦是后来被监管处罚的重要因素。

不过,兴银基金对其进行了公开辟谣。但从Wind统计来看,兴银现金添利A确实在2023年底持有过信用评级在AAA级以下的债券。

在受到监管处罚之后,兴银基金很快迎来人事动荡。2024年7月,兴银基金总经理赵建兴离职,副总经理洪木妹卸任4只货币基金,其中就包括兴银现金添利A。

2024年,包括兴银现金添利A在内的多只货币基金回报率、排名均有所下滑,货币基金整体规模便大缩水了。

【“扛把子”投资败笔】

除货币基金规模下滑外,兴银基金的权益类基金规模不大,且呈现下滑之势。这与业绩不佳表现密不可分。

兴银“扛把子”权益类基金经理出现不少投资败笔,投资回报率不佳,被投资者质疑。

尤其孔晓语,在司任职年限超过6年,为公司“老兵”,掌舵了兴银丰盈A、兴银先锋成长A、兴银研究精选A以及兴银鼎新A(2024年10月25日离任)。

据Wind统计,近2年、近3年,孔晓语任职回报分别为-5.83%、-13.58%,保持较为糟糕的战绩。因业绩不佳,其管理规模始终不温不火,2020Q1为3.63亿元,到2022Q4已下滑至0.4亿元。到2024Q4末,规模也仅仅只有1.1亿元。

2024年,孔晓语一笔重仓股的操作堪称“业余”。当年一季度,旗下4只基金均将普利制药买成了前五大重仓股,占各大基金股票市值的比例均超过4%,合计持股量高达43.49万股。

彼时,普利制药基本面羸弱,净利润多年持续负增长,2023年更是断崖式下降超70%,销售净利率也持续大幅恶化。因此,普利制药股价也处于明显下行趋势。孔晓语却逆势而动,4只基金集中于一季度重仓杀入。

▲普利制药销售净利率走势图,来源:Wind

2024年4月16日,普利制药官宣,海南证监局在现场检查中发现公司2021年、2022年年度报告中营业收入、利润等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要求公司对相关年度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自查。后被证实出现严重财务造假。

2024年二季度,孔晓语旗下4只基金均卖出普利制药,退出各大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亏损出局。

除孔晓语外,另一知名权益类基金经理——袁作栋,同时还任职权益投资部总经理,管理基金数高达8只,管理规模为9.73亿元。其中,偏债混合型基金表现相对较好,而偏股混合型基金表现较差,诸如兴银智选消费混合A,近一年收益率仅为7.34%,排名为3330/4150。

一方面,袁作栋股票类交易较为频繁,不少时候出现持有一个季度就卖出的情况,比如京北方、卫宁健康、星宇股份等,预估均出现两位数收益率亏损。

另一方面,重仓股、市场策略的选择都不算优秀。袁作栋偏好“高性价比资产”策略,强调在周期底部布局,但在2022-2024年市场波动中,对周期股(如煤炭、航空)和消费股的判断出现偏差,未能及时调整仓位,最终导致回报率不佳。

因兴银收益率不佳,在过往几年权益类基金大扩张背景下,并没有吃到什么红利。如此一来,兴银基金难以改变货币、债券基金占比过大的弊端,权益类基金总规模仅20多亿,在行业内话语权很低。

此外,指数被动型基金(ETF)在过去两年悄然崛起,总规模已经超过主动管理型基金,多家千亿规模的基金公司发力做大ETF规模。而兴银基金亦没有把握好机会,最新ETF规模仅2.5亿元出头。

【管理层动荡到几时?】

兴银基金总管理规模缩水,权益类基金战绩不佳,背后深层次原因与管理层团队动荡无不关联。

要知道,兴银基金4年换了4个总经理。2021年3月,兴银基金前总经理张力离任,张贵云接任。不过,后者任职不足半年便再度离任。当年8月,赵建兴接任总经理一职。

2024年7月,赵建兴再度离任,由董事长吴若曼担任代总经理。在总经理空缺半年之后,兴银基金于2025年1月18日官宣易勇成为公司新的“掌门人”。

易勇过往履历多在券商、基金等专业投研机构,与公募基金主营业务相契合,但能否带领兴银基金走出困境仍面临诸多挑战。

其实,除总经理以外,兴银基金中层管理者也频频变动。2024年4月,前督察长郑瑞健因身体原因离任,吴真子接任督察长一职。当年12月,前副总经理沈阳因个人原因离任。2025年1月,郑翊鸣因工作调动离任财务总监。

在中高层动荡之下,兴银基金的合规建设、投研能力建设、内控管理等方面引发市场担忧。

事实上,在2024年4月,管理人及其高级管理人员因未严格执行公司制度,被上海证监局出具了警示函。紧接着,一篇标题为“千亿公募货基狂割基民韭菜”的短文,又将其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之后,又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兴银基金存在的十二大问题,主要包括员工管理混乱、重仓股踩雷、业绩不佳却盲目扩张、内部关系复杂、基金经理私生活不端、产品推广不实、公募专户混同管理、工作态度不端正、迷你基金过多、关联交易嫌疑、董事长资产及管理受质疑、违规分红,并指基金公司拿警示函的真实原因就在这些问题中。

从以上处罚、传言风波等重大负面舆情看,兴银基金的合规建设、内控管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失。

此外,兴银基金在投研能力等方面的建设也较为薄弱。这从基金经理们的履历时间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来。

据Wind统计,兴银基金全公司一共有19名基金经理,任职短于3年的人数高达7人,比例超过36%,而任职高于5年的人数也仅有7人。

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仅3.97年,短于行业平均的4.69年。

倘若基金经理们都频繁变动,谈何投研能力出众呢?若投研能力不佳,又如何让权益类基金保持良好回报率呢?若回报率不佳,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上得去吗?

要知道,权益类基金管理费高,债券、货币类管理费低,这也使兴银基金这些年管理规模整体有较大程度提升——从2017年的500多亿元上升至2024年的1063亿元,业绩反而出现较大幅度下滑。截止2024Q2,公司归母净利润仅为0.53亿元,较2017年末的1.95亿元下滑70%以上。

总而言之,兴银基金2024年管理规模逆势下滑,无疑为公司敲响了“不进则退”的警钟。未来能否扭转颓势,重振旗鼓,将取决于新任“掌门人”易勇的经营策略与改革成效了。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0 阅读: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