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下,2025年3月6日成为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马升琨代表中国海关总署,与乌克兰食品安全与消费者保护署署长特卡丘克签署了两份关键议定书,分别是《乌克兰豌豆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以及《乌克兰野生水产品输华检验检疫和卫生要求议定书》。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国际舞台上激起了层层涟漪,其影响力不容小觑,甚至被外界解读为中方的一次“大手笔”,引发全球关注。
乌克兰豌豆(资料图)
乌克兰,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农业却一直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尽管深陷俄乌冲突,国内经济遭受重创,GDP大幅下滑近三成,但乌克兰肥沃的黑土地依旧源源不断地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小麦、玉米、葵花籽油等农产品产量可观。作为欧洲农业大国,其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超过4150万公顷,即便在冲突期间,粮食不仅能自给自足,还具备大量出口的能力。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对各类农产品有着庞大的需求。去年,中国仅大豆的进口量就高达1亿吨,这对乌克兰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是其经济复苏的“救命钱袋子”。
此次议定书的签署,是中乌农业合作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了让乌克兰豌豆和野生水产品顺利进入中国市场,双方在诸多方面进行了严格规定。乌克兰豌豆需通过病虫害检测、农药残留标准等一系列“体检关”,运输包装也必须符合中国要求;野生水产品从捕捞到冷冻的全过程都要详细记录,运输船舱的温度等细节也不能忽视。其实,这并非中乌在农业领域的首次合作。早在2024年11月,乌克兰就有计划向中国出口禽肉、玉米、宠物食品等,蜂蜜更是早已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资格。而此次豌豆相关协议的达成,经历了长时间的谈判,从质检标准到运输路线,双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乌克兰农业部官员甚至称其为打开中国市场的“敲门砖”。
乌克兰豌豆(资料图)
这两份议定书的签署,在国际舆论场上引发了不同的反应。欧盟方面对此表示担忧,由于乌克兰农产品原本主要通过黑海运往西欧,如今却突然转向中国市场,欧盟立刻宣称要对乌克兰的出口配额进行审查。俄罗斯媒体则发表了一些带有质疑的言论,认为中国在俄乌问题上虽宣称保持中立,但此次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有偏向乌克兰的嫌疑。而美国方面,其态度也颇为微妙。美国刚刚宣布缩减对华大豆出口,转头就看到中粮集团在乌克兰敖德萨港扩建仓库,这无疑让美国感到有些意外和不满。
从协议的具体细节来看,其中蕴含着诸多深意。在运输方面,摒弃了传统的海运方式,转而选择新通车的中吉乌铁路。这条线路从乌克兰经哈萨克斯坦直通中国新疆,相比绕苏伊士运河,运输时间大幅缩短了20天,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在结算方式上,双方选择采用数字货币,避免了因美元结算可能带来的被SWIFT系统限制的风险,增强了贸易结算的自主性和安全性。此外,协议中还特别规定了“优先采购权”,只要乌克兰豌豆质量达标,中国买家将优先采购,这为乌克兰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对于乌克兰的农民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以种了二十年小麦的伊万为例,得知中国市场对豌豆的需求后,他毅然决定将自家500公顷的土地全部改种豌豆,满心期待着能通过与中国的合作改善生活。而在中国,进口商们也对乌克兰豌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据了解,国产豌豆亩产仅200公斤,而乌克兰的黑土地条件优越,豌豆亩产可高达400公斤,且价格比国产豌豆便宜三分之一,这使得乌克兰豌豆在中国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乌克兰农民(资料图)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两份议定书的签署,不仅对中乌两国的经济合作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的贸易格局和地缘政治关系。它展现了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积极、务实的态度,秉持着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为国际合作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同时,也为乌克兰在艰难的经济环境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其经济的复苏和稳定。这一事件所释放出的信号,正如同响亮的钟声,在全球范围内回荡,让世界看到了中乌合作的决心和潜力,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