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偶然看到网友们在热烈地讨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就是东北人并不热衷乡土,缺乏一种乡土情结。他们会乐于到外地打拼。并有可能定居下来。很好的例证,只需看看东北人在海南买房子的占比就知道了!
当然,全国各地都有东北人的身影。令大家奇怪的问题就在这里。

奇怪什么呢?
那就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东北人到外地的很多各行业都有。
却很少在工厂里看见东北人。由此有网友总结:"东北人不愿意到工厂里打螺丝,也不愿意做流水线。"并且,大家还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有网友还发现,相比之下,四川人与东北人正好相反。四川的朋友却喜欢做流水线。他们的口头禅是:"是大不了进厂"打螺丝"。
说来好巧!我老公就说过这样的话。我就问他:"你好歹也知名大学毕业,你打螺丝不怕同学笑话?"
他却不以为然,回了我:"生活是过给自己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
他还坚持认为,做流水线省心,闷头做自己的活儿,不用拘泥人际关系。也不用勾心斗角。一天乐得清静,累是累了点儿。但身体再累好于心累。
对于他的这番言论,我还真没有找到恰如其分的词语来反驳。
那么,同一件事儿,东北和四川两地人为什么认识上有那么大的区别呢?

刚好,我在东北长大,又在四川生活了近20年。我觉得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一方面,从两地人的性格上分析。
性格上也可以分为三点来说。
第一,东北人的性格毛焦火辣的。骨子里有一种敢打敢拼的挑战精神。
所以,大部分东北人,不喜欢约定俗成的,按程序化,周而复始的工作。12小时重复一个动作对东北人是一种折磨。
而四川人的性格不一样,他们早就从坐茶馆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人生短短百余年,生活要丰富多彩,更要淡定从容,拿得起放得下。所以,他们做啥都稳得起。
第二,东北人脾气暴躁,爱打报不平。眼里不揉沙子。而,四川人相对包容。
因为,流水线属于劳动密集型。难免有些规则在实施中显得不公平不合理。

东北人肯定头一个跳出来跟你理论。最后闹得不可开交都有可能。
因为,东北人大过倔强,不愿低头。
而,四川人处理事情的方式大不一样。
他们性格温和,信奉退一步海阔天空。冤家宜解不宜结的人生智慧。不会跟人发生正面冲突。
由此,有人调侃,并做了个生动的比喻。

说,带有十个东北人的团队,主管不是变成小弟,就得变成"消防员"。
而带十个人的四川团队,主管才是真正大哥,只需做翘脚老板儿就可以了。
虽然比喻有些许夸张的成份。但是也不无道理。这样来,好象不全是东北人不爱打螺丝,是打螺丝这类活实在不适合他们。
第三,东北人生来不爱循规蹈矩。喜欢做自由发挥的事情。那些独立完成工作的岗位就更适合他们。
而,在"麻将文化"和"袍哥文化"熏陶出来的四川人就不样。虽然,他们也喜欢自由随性。但是,他们更会讲究原则和规矩。

因为打麻将,先要究守时,再要自律,还要随遇而安,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一圈又一圈地,考验个耐性和平合。这跟流水线的规则不谋而合。
所以四川人进工厂打螺丝才觉得无所谓。大不了打螺丝,既是兜底,也是底线。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四川人不苛责自己,也不苛责生活的洒脱。
第二方面,从地域特点上分析,也包含历史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东北人农耕意识重,而且粗心大意。但四川人心灵手巧。
为什么这样说呢?具体原因如下:

东北地区虽然,工业化较早,但是,她也是农业大省。大多数东北人农耕意识较重。
"小农意识"的特点是单打独斗,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成绩。
所以,东北人更喜欢做生意。这也得益于,当年闯关东的先民们传承下来的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精神。

而,四川自古手工业发达,成都之所以叫"锦官城",是因为当年蜀锦的编织工艺。早在蜀汉政权时期,成都织绵的手工业作坊就形成过一条街。位置大概就在如今锦里一带。
所以,四川人心细手巧,作一些繁复的事情是有优良基因的。
而东北人就不具备这种特点。
综上所述,这就是东北人为啥很少进工厂打工。而,在四川人眼里,觉得无所谓。
我以上说的这些,也许有些戏说。但是,东北人和四川人的性格特色和区别是千真万确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以上的文字,这只是个大的机率。并不代表所有的东北人都不进工厂打工,而四川人就必须进厂打螺丝。
小伙伴儿,千万不要这么理解。否则,我在东北和四川就成了猪八戒照镜子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哪里的人都在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小到基层保安,公司白领,大到企业老板。不能用地域来概括,而是源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和选择。鞋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