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国家市监管总局反垄断二司果断宣布,将对长和港口交易依法进行审查。
被国监局审查,就意味着长和集团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应对审查程序。
李家是继续坚持与贝莱德的交易,冒着得罪中国,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
还是悬崖勒马,顺应中国官方和舆论的呼声,同时也为长和集团保留一线生机?
在面对中国官方审查、舆论批判以及交易不确定性增加的多重压力下。
李家旗下公司的市值如自由落体般急剧缩水。
短短20几天内,市值暴跌780亿港元,长和集团作为主角之一,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其股价在证券市场上一路狂泻,往日稳定的商业帝国形象,在投资者心中开始动摇。
其他关联公司,如长实集团、长江基建及电能实业等,也未能幸免,股价走低已成趋势。
市值的大幅缩水,让李嘉诚的财富迅速蒸发,多年积累的商业成果遭受重创。
而交易的暂缓,却使得原本预期的228亿美元巨额资金暂时无法到账。
资金链的紧张,极可能导致长和在新业务拓展、债务偿还等方面陷入两难。
然而就在此时,美方却仅回复“不意外”3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姿态强硬。
一来是暗示不会轻易放弃对港口的争夺,二来也暗含在未来中美在这一问题上的博弈将更加激烈的意味。
在长和集团深陷港口交易泥沼之时,李嘉诚次子李泽楷的举动格外引人关注。
直到3月30日,李泽楷终觉大事不妙,突然宣布自己早就独立于长和,彻底分割关系。
自2000年之后,盈科和长和就没有关系,是零股权关联。
从表面上看,李泽楷的声明是在强调旗下业务的独立性,与长和划清界限。
但在当前敏感时期,这一举动难免让人联想到是李嘉诚为李家留下的后路。
在中美博弈的复杂局势下,李嘉诚或许想采取一种分头押注、骑墙观望的策略。
不想放弃与美国资本合作可能带来的利益在前,担心彻底得罪中国,失去在中国市场多年积累的根基在后。
李泽楷此时若能跳脱出来,即便长和遭遇重大危机,盈科仍能置身事外,维持李家的部分实力。
这种骑墙策略在短期内看似精明,实则充满风险。
若长和继续推进交易,必然会遭到更强烈的抵制,失去中国市场的支持,长和未来的发展将举步维艰。
美国方面一旦发现李嘉诚有“脚踏两只船”的嫌疑,也可能让李家在海外的资产和业务面临困境。
两边都想讨好的做法,很可能导致两边都得罪,使李家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如今,这场港口交易风波已进入关键阶段,李嘉诚和其长和集团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鲁莽的决断为其自身制造出前所未有的困境,其名声的受损更是难以估量。
曾经备受尊崇的商业领袖李嘉诚,如今被舆论指责为“卖国贼”“唯利是图者”。
李嘉诚必须深刻反思,在中美博弈的复杂国际局势下,自己的商业决策究竟该何去何从。
从企业层面看,长和集团作为在全球商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其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
在国际商贸的大舞台上,企业不能仅仅局限于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更应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
长和集团若能及时停止交易,还为时未晚,如果能展现出对国家利益的尊重与维护就更值得称赞。
因为这样不仅能化解当前的信任危机,还能在未来借助中国经济发展的东风。
说白了,长和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广阔机遇中,实现更稳健、更可持续的发展。
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则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坚实的后盾。
只有企业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利益,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写在最后
大家对国监局入局审查,美方仅淡然回应3个字如何看待?
欢迎在评论区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