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胡子帮 幸胡医声
近日,一则关于上海两大医院行政后勤岗裁员的消息在医疗圈引起轩然大波。上海市卫健委文件要求三甲医院给行政后勤岗 “瘦身”,十院已清退近 30% 后勤人员,连院长秘书都被分流到导诊台,行政类员工合同到期不续签、部分调岗后绩效腰斩等情况频出。这一事件,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笔者认为,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行政化与行政后勤裁员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

在当下全面推开的医改浪潮中,节约成本成为公立医院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而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我国三级医院行政后勤人员平均占比达18%-25%,远超欧美医院5%-8%的水平。当医保控费、药品耗材零加成等政策倒逼医院"勒紧裤腰带",行政后勤自然成为成本压缩的首选目标。公立医院为减少开支,将降低成本的突破口瞄准行政后勤人员。其中,三明医改的 “541” 绩效分配政策颇具代表性,该政策要求行政后勤年薪不得超过医院总盘子的 10%。以一个年支出 10 亿的三甲医院为例,行政后勤岗只能分到 1 亿,这对行政人员待遇和数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但公立医院特别是大型公立医院,行政化严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很多医院内部行政科室林立,人员众多。某省卫健委干部曾私下感慨:"都说医院行政人员多,可每个岗位都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种畸形现象的形成,实则是多重力量交织的结果。
一是行政化基因的惯性。从院长任命到设备采购,公立医院长期被纳入行政体系管理。医院既要应对卫生健康部门的业务监管,又要处理医保部门的政策落实,还要兼顾其他相关部门的各类检查等工作。某省会医院全年要接收卫健、医保、财政等12个部门的文件,如某市级三甲医院的一个保卫科每年都要接受卫健、消防、街道、综治办、应急局、公安局等10几个部门的检查。不同部门有不同要求,使得医院日常行政事务变得极为繁琐。
二是安全冗余的生存策略。在"不出事"的考核压力下,医院普遍采取"人海战术"规避风险。同时,医院领导也更加追求 “管理精细”,认为划分出更多行政岗位就能提升管理水平,某三甲医院医务科常年保持15人编制,甚至有些大型医院,多个院区管理的情况下,医务部增加到了50到60人的庞大队伍,因为"少一个人就可能漏审病历,被医保追责就是百万损失"。这种"宁可多养人,不能出纰漏"的思维,催生了大量预防性岗位。而有些临床科室也为了应对上级检查和科室管理,每个科室都想配备自己的行政团队,如科室秘书,教学秘书,医保专员,质量管理员,宣传专员等等,相互攀比之下,行政人员数量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多。
三是流程嵌套的制度困境。外出进修学习、职工离职离院、科研项目申报、设备招标采购等环节,都需要各个部门层层审批。某医院购置一台CT机需经37个签字环节,涉及8个行政部门。看似严谨的流程,实则是责任分散化的制度设计。
就算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大规模裁减行政后勤人员,医院运营也很可能陷入混乱,影响到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面对"减员就停摆,不减就亏损"的两难困局,简单裁员显然不是解药,现在就像给臃肿的人抽脂,抽少了没用,抽多了要命。要真正化解矛盾,或许需要更彻底的系统性改革。
首先,应该进行去行政化的管理革命,政府部门应减少对医院的多头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统一政策标准,避免医院因应对不同部门要求而消耗过多行政资源。如深圳港大医院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将人事、财务等28项审批权下放医院,行政人员精简至8%。可探索建立"负面清单",明确行政部门不得干预的医院事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其次,再从流程再造创新管理模式入手。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行政流程的数字化、自动化,减少不必要的人工操作环节,提高行政效率。例如北京某医院通过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将设备采购审批时间从14天压缩至72小时。电子病历质控系统上线后,病案室人员需求减少40%。当区块链存证、AI辅助审核等技术深度应用,大量程序性工作将失去存在价值。
再者,对行政后勤部门进行整合优化,打破科室壁垒,将一些重复设置的职能进行合并,根据实际工作需求重新定岗定编,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最后,行政人员的价值转型也很重要。对于有医疗专业背景的行政人员,可以考虑经过培训后转岗到临床辅助岗位,如导诊、健康管理等,发挥其对医院业务熟悉的优势。对于擅长数据分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行政人员,可集中到医院信息化建设团队,助力医院数字化转型。同时,医院也可以向紧密型医联体分流、转型互联网医院运营、进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同时还可以与外部企业合作,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将部分行政后勤业务交给专业公司运营,而医院内部行政人员则专注于核心管理职能,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能保障服务质量,实现"转岗不下岗"。
写在最后:公立医院行政后勤裁员的本质,是医疗资源的再分配。这场改革必然伴随阵痛,但更孕育着新生。当行政后勤人员从 “管理官僚” 转型为 “服务专家”,当医院治理从 “行政主导” 转向 “效率优先”,公立医院才能真正回归公益属性,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既是医改的必由之路,也是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希望所在。
不以盈利为目的才能配上“医院”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