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成化年间,晋州府抓获了一名采花贼,名叫桑冲。根据他的供述,他在过去十年间流窜大同、太原、保定、济南当地,先后祸害了182名女子。只是令地方官不解的是,桑冲犯下了如此恶行,事后居然没有一个受害女子前往官府报官。
在古代,毁人名节乃是重罪,加上牵连之人甚众,晋州的地方官也不敢擅自处理,急忙命人将桑冲押送京城,等待刑部的发落。此事甚至连皇帝朱见深都惊动了,亲自下旨命令都察院复审,一查之下果然属实,于是就下旨将桑冲给凌迟处死了。
此案在明朝引起了轩然大波,《明宪宗实录》、《国朝献征录》以及陆粲所著的《庚巳编》中对此事都有记载。可能很多人看了会觉得疑惑,桑冲既然犯下如此罪行,为何182个受害者居然没有一人报官?原因令人唏嘘不已。倘若她们中有一个人敢于反抗的话,桑冲这个恶贼也不可能为害十年之久。
众所周知,古代女子看重“贞洁”,可是遇到采花贼却不敢反抗,无疑是助长了恶人的嚣张气焰。然而,在古代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令人惊异的现象,究其根源,还是源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
在古代社会,贞洁观念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对于女性的压迫与束缚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力。自先秦时期儒家伦理思想兴起,贞洁观念便开始深入人心,特别是在明清程朱理学盛行之后,“贞洁”成为衡量女性品德高低的重要标准。
在古代有一句话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贞洁的高度推崇和严苛要求。未婚女子需要保持童贞,婚后则需忠于丈夫,丈夫去世后,则要矢志守节,终身不改嫁。这种贞洁观不仅局限于身体上的纯洁,更形成了一种精神和道德层面的枷锁。
而古代的统治者为了推行这种扭曲的价值观,还设立了众多表彰贞节的制度,比如立贞节牌坊、赐予贞节旌表等,千方百计使女子成为宗族中的道德典范。比如现在皖南歙县的棠樾就拥有一百余座贞节牌坊,每一座的背后都有一段心酸往事。
其实,早期的贞洁牌坊多以“节”字为主,多以是古代考中科举的士子为了褒扬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而建立的;但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程朱理学的盛行,人性也被压抑,贞洁牌坊就逐渐以“贞”字为主,成为压迫在古代广大女性头上的一座大山。
甚至就连地方官员都将本地贞洁牌坊的数量当成自己的政绩明证,期间被逼守寡,甚至遭受囚禁的女性不计其数。比如号称“程朱故里”的歙县流传着一个“墙里门”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叫胡氏的女子在丈夫去世后被迫为夫守节,被大伯哥关在一个小房子里独自过了数十年的时间。这原本应该受到人们的指责,但是在当时的社会风气来说,胡氏的故事却成为了一段佳话。
由于受到封建礼教的严格约束与社会舆论的压力,所以当古代的女子不幸遭遇采花贼时,往往只能选择忍气吞声,更不敢反抗。即使女子是受害者,也会因为社会对贞洁的过度崇尚而受到指责,被认为是玷污家门,有辱门风。
而且,古代社会实行的封建律法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寻常家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导致古代女子受到欺负后也不敢去报官。即便有个别勇敢的女性敢于揭露真相,也往往会因为社会风气的原因得不到公平公正的解决。
因此,古代很多女子在遭受歹徒的侵犯时,宁愿选择沉默,也不愿让自己和家族蒙受可能更大的羞辱。即便是现代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很多女孩受到欺负后只能忍气吞声,这其实都是封建礼法对女性压迫的体现。
古代女子在遇到采花贼后之所以不敢声张,实际上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道德绑架和古代社会长久以来对女性权益的忽视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今保障女性权益,消除性别歧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杜绝类似悲剧的发生,让每个人都享有尊严和安全的生活。
好啊!被凌迟享受被你祸、害女子百倍痛苦
我21年买的吉利博瑞,修了一年了,现在还在潮州博利4s店停着 ,厂家没配件,态度恶劣还天天拖时间。打消协都没用,真事。不信看我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