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距离美国对华及欧盟加征关税的最后期限只剩下不到一天时间,中国始终坚守底线,没有对美国妥协。这个时候欧盟慌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拨通了中国的电话,试图劝说中国。

冯德莱恩的电话揭露了这场“三角博弈”的真实一面,美国之所以迟迟没有对欧盟下手,其实是因为他们需要欧盟在关键时刻去制衡中国。
对此,中国给出了明确的回应:“可以谈,但中方不会进行任何不公平的谈判。”

在这最后的24小时里,全球的目光都聚焦中美欧,但事实上,如果美国不作出改变,这就是一个“死局”,因为欧盟不愿意为美国的经济滑坡买单,中国也同样不当冤大头。
第二天凌晨,美国宣布,将对华商品加征104%的关税,从即日起实施,这场撬动全球金秩序的“金融战”,已经发展到“经济核战”的境地,谁将率先滑向悬崖边缘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欧盟的“劝和”,是带有很不单纯目的的,冯德莱恩一边劝说中国接受美国的条件,以换取其他谈判的筹码,一边又提出了建立“贸易转移监测机制”的要求。很明显,这个要求是美国提出来的,因为其目的就是为了监控中国商品。

欧盟此举看似“温和”,但包藏祸心,说白了就是希望中国能够分摊大多数的压力,另外通过和美国联手,起到打压中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目的,可谓是一箭双雕。
但中方已经看穿了欧盟跟美国的把戏,因为美国的胃口不仅仅如此。早在去年上半年,中方就开始提前布局,在东盟和中东开拓新市场,加上扩大内需,已经能够对冲美国加征的50%关税,这就是中国底气如此足的原因。
而对于欧盟来说,他们现在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一方面受困于俄乌问题,欧盟在防务上的压力陡增,美国拿捏着德国汽车、法国航空等核心产业的命脉,让欧盟难以翻身。

另一方面,欧盟对华也有依赖,尤其是德国的车企,不但需要中国的电池供应链,又离不开中国市场。“贸易转移监测机制”,就是这种矛盾心态的产物。
特朗普这次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甚至已经脱离了经济范畴,因为从历史角度来看,美国加征高额关税并不少见,过去他们的主要对手是欧洲的制造业,现在成了中国。
不过因为长期处于博弈的状态,且美国现阶段的经济空心化,让他们的“关税政策”难以收到过去的效果。

所以特朗普重新设计了一个包含三重战略意图的经济政策,分别从产业链、技术及地缘杠杆三个领域重构利益版图。
虽然这个关税政策还没有最终落地,但其一部分效果已经显现出来。首先是美墨加区域的工业品进口比例提升了16%;其次是通过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打压,为美国企业争取了追赶的时间,比如特斯拉4680电池的产能就在这段时间前进了一大步。
另外就是通过豁免权,拉拢一些盟友加入“矿产安全伙伴关系”,在稀有矿产领域跟中国对抗。

中国表态可以“奉陪到底”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本身面临的“滞涨”风险。关税政策只能起到税收转移的目的,在短期内给政府增加收入,但长期来看并不能治根,而且财政紧缩后会在短期内推高美国物价,最终损失的是美国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
摩根大通已经对美国的这波关税政策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评估,预计2025年美国一个家庭的开支将增加1700美元。
换一个角度来看,即便美国能让制造业回流,但很多原材料同样受到关税的影响,而且美国的人力成本远高于其他国家,整体来看,美国的经济还是止不住下滑的颓势。

而对于中国来说,相比2018年中美的贸易战,现在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在芯片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已经有很强大的内生能力,对进口的依赖已经不大。
如果特朗普继续坚持他的极端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完全可以依靠新兴市场及内部驱动力进行抗衡,最终美国将会因自身经济的承压而妥协,到时候,新一轮博弈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