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国初期,中国老百姓最想吃的席有两场:其一,是人民大会堂里设立的国宴;其二,便是毛主席的家宴。
可有这样一位年轻农妇,她在1949年收到国宴邀请,却并未前往;又在1951年收到了毛主席本人的家宴邀请,这才欣然前去。
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家妇女,何以受到如此高规格的款待?
有人说,她的真实身份,是毛主席的“亲人”,这是真的吗?
渔家女的曙光
这位农妇,本来没有自己的姓名,只是她爹姓马,她又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所以村里人一直叫她“马三姐”。
十二岁时,家里承担不起抚养七个孩子的费用,便将马三姐送到别人家做童养媳。
去到婆家以后,马三姐的生活便被黑暗所笼罩。
有一次,仅仅因为马三姐做的饭不合婆婆的口味,婆婆便一把举起饭碗,朝着她的脑袋扔去。马三姐的额头被砸坏了,留下了一个大疤。
那时,马三姐经常会在夜深人静之时,默默祈祷自己能够获得解脱。
可在那个封建守旧、动荡不安的年代,哪里会有什么盼头?无数的童养媳,都是这样过一辈子日子。
谁能想到,就在两年之后,马三姐竟真的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1948年6月,解放军部队击退了无为县的蒋匪部队,马三姐的生活,也从此焕然一新。
解放军到来之后,不仅严惩了欺压百姓的土豪劣绅,还将土地分给了贫苦农民。
看着这支关心老百姓的“正义之师”,马三姐心中,不由得生出一丝钦佩与向往。
在她家里,对解放军心生向往的还不止她一个。她的哥哥,在看到解放军部队的告示之后,便立即决定要去参军。
马三姐的哥哥跟家里提了参军的想法,却遭到了父母的严辞反对。可马三姐,却对哥哥的想法十分支持。
趁着父母不在,两人便商量着一同去参军,之后,两人对父母说要去外地做买卖,但实际上去解放军部队报了名。
两年前的自己,还是一位受苦受难的童养媳;如今的自己,却即将成为光荣的革命战士!
马三姐想着这些,脚步愈发地轻快。
她并不会想到,自己这个年仅14岁的农村小妇女,将成为救解放军于水火的关键人物。
渡江战役
加入解放军后,马三姐主动找到家人,说服他们贡献了自家的渔船,并且动员十里八村的乡亲,一起为渡江战役贡献力量。
同时,她还报名参加渡江突击队,因为很多解放军战士来自北方,不熟悉水性,不会撑篙驾船,马三姐便承担起教战士们驾驶民船的任务。
那时的她,每天都去营部教战士们扯帆、撑篙等船上活计。
马三姐的生活充满动力,每天都在等待着渡江战役的冲锋号吹响。
1949年4月20日,马三姐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当晚渡江战役打响,马三姐兴致勃勃地上了船,要冲到最前线,却被解放军战士一把拦下。
因为年龄太小,战士们无论如何也不让她参与作战。
尽管马三姐坚定地表示要参与作战,却还是被其他战士揪下了船。
她十分不甘心,便趁着船只离岸时,自己偷偷撑起长杆,以“撑杆跳”的方式悄无声息地上了船。
这件事,后来被改编成了《渡江侦察记》中的一个桥段。
潜进船舱后,马三姐藏身船尾,只待正式作战时冲到前线。
解放军的船只一路畅通无阻,战士们也都斗志昂扬,划桨都觉得比平时轻松。
只是他们没想到,在这看似顺利的进军背后,却潜藏着一个巨大的危机。
江上作战,最关键,也是最难把控的一点,便是“时机”。
战士们之所以感觉划桨轻松,是因为当时的江面上刮起了北风,推动着船只前进。
顺风行船,省力不假,但却会导致船只行驶速度超过预期,从而提前战机。
按照原本的计划,解放军部队的头船应该在八点整到达对岸,可实际到达时,却还不到七点半。
并且由于重量差距,突击部队的轻量船只到达时,后方载重大的炮船、补给船都没跟上。
无奈之下,突击部队只得匆忙迎战,向敌人冲杀过去。
眼见突击部队伤亡严重,后方船只上的战士们拼命划桨,想着赶快支援前线,却怎么划,也无法推动船只快速前进。
“你们划桨,我来掌舵!”正在船只行驶困难时,马三姐从船尾跳出。
她的哥哥也在这支船上,被吓了一跳,但很快便稳定了下来,自己拿起船桨开始划。
马三姐一手把着舵,另一只手奋力划桨,与哥哥一道载着解放军战士朝着长江南岸进发。
当时,江对岸的国民党军队开始阻击,一发炮弹落到了马毛姐附近的江面上,随之而来的便是雨点般的子弹。
子弹不仅把船上的帆蓬打烂,还打穿了船板,有不少战士因此负伤,马三姐的右臂也被流弹击中,鲜血直流。
然而,这位年仅十四岁的小姑娘并未被吓倒。
她强忍着伤痛,持续稳住船舵,心中唯有一念:定要将首批突击队员安然送至对岸。
在她奋力拼搏之下,四十余分钟后,船只抵达长江南岸,成为首批成功渡江的船只。
上岸后,蒋匪部队架起机枪,开始了凶猛的扫射。马三姐便带着几名战士迂回包抄,从后方端掉了蒋匪部队的碉堡。
紧接着,她又返回长江北岸,对受伤的胳膊进行了简单包扎后,开始继续运送解放军渡江。
在这场可歌可泣的战争中,马三姐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于她而言,这便是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战争落幕之后,马三姐归返家中,重操打渔旧业。
只是她心里清楚,从此之后,自己的日子,老百姓的日子,再也不一样了。
两次受邀
1949年9月,身在家中的马三姐,收到了开国大典的邀请函。
马三姐十分激动,在当时的老百姓心目中,这可是最高的荣誉之一了!
但她的父母担心她年纪太小,容易受到危险,就没让她去。
1951年,马三姐作为安徽省战士代表来到北京,在中南海端起酒杯,给毛主席敬酒。
一见到毛主席,马三姐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毛主席笑着安慰她,也猜到她就是自己邀请了两次的渡江小英雄,马三姐十分激动,连连点头。
10月4日这天,马三姐参加完开国大典,却并没回乡,而是坐上了毛主席安排的专车。
片刻过后,她来到中南海毛主席的家中。
毛主席请马三姐吃了顿吃家宴,吃着饭,毛主席还把马三姐介绍给女儿,让她们相互认识。
当知晓马三姐尚无名字时,毛主席略一思忖,随后说道:
“你姓马,我姓毛,那你往后就叫马毛姐,可好?”
临行之时,毛主席赠予她一个笔记本,且于扉页题词: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一九五一年十月四日。”
军民鱼水情
2021年6月29日,马毛姐在“七一勋章”的授勋仪式上接受颁授。
年逾86岁的她,乘坐轮椅,率先登上主席台。她表示,要把这枚勋章送到渡江战役纪念馆,
“给后面的人看看,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
在她心里,无论是毛主席,还是解放军,都是带领老百姓们走出黑暗的英雄,“不是亲人,也胜似亲人。”
到今年,马毛姐已经89岁,即将迎来自己的90大寿。
如今,安徽省博物院中,依旧留存着马毛姐参加渡江战役时所着的那件补丁满布的小棉袄。
对马毛姐来说,这是她革命岁月的记忆;
对我们而言,也可以体会到他们当年星火般的精神,历久弥新。
参考资料:
1.新华网:红色珍宝|14岁的她,为何成为渡江战役“一等功臣” 2021.6.8
2.中国青年报:“渡江英雄”马毛姐:14岁冒着炮火送“亲人”过江 20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