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212年),丞相曹操想要进爵为公,便向谋主尚书令荀彧征求意见,而荀彧对此极力反对,结果被曹操逼死。荀彧是曹操的得力谋臣,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曹操才得以一统北方,成为汉末最强枭雄。那荀彧为何反对曹操称公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投效曹操
永汉元年(189年),守宫令荀彧见权臣董卓专权并胡作非为,知道天下迟早大乱,于是带着家人逃往冀州,投靠了冀州牧袁绍。不过袁绍手下人才济济,而袁绍在讨董之战中又迟疑不进,所以一心想要出人头地并兴复汉室的荀彧决定另投明主。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得知东郡太守曹操招贤纳士,本就对讨董之战中积极讨贼的曹操十分敬佩,便立即前往投靠。而曹操见到足智多谋的荀彧来投也十分高兴,称赞他是自己的张良。
此时汉末两个充满理想,一心复兴汉室的豪杰走到了一起,准备一起携手结束乱世,再现光武帝中兴大汉的伟业。然而两个人都没有料到,随着时间的磨炼,两个好友会渐行渐远,成为互相猜忌的路人。
二,复兴汉室
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脱离董卓旧部李傕、郭汜的控制,在黄巾军余部韩暹、杨奉等人的护卫下一路逃离长安回到洛阳。此时曹操已经进位兖州牧,成为掌控一方的强大枭雄。
当时曹操手下诸将都对此心怀疑虑,认为此时天下纷扰,劲敌袁术虎视眈眈,韩暹、杨奉势力不弱,担心不会那么顺利见到皇帝。而荀彧认为这正是兴复汉室的大好时机,便以晋文公尊奉周襄王的例子力劝曹操奉迎天子。
曹操此时仍心存汉室,便采纳荀彧所说,派人迎接天子。随后曹操带兵击败归附袁术的汝颍黄巾,从韩暹、杨奉手中抢走汉献帝,取得了
东汉朝廷的控制权。而汉献帝为了奖赏曹操的迎立之功,便封他为大将军、武平侯。而荀彧则获封侍中、守尚书令。
大将军在汉朝为高级武官,地位在三公之上,为军队最高统帅。尚书台是最高决策机构,尚书令则是尚书台的最高长官。而曹操又录尚书事,地位在尚书令荀彧之上。因此曹操与荀彧成为东汉朝廷实际上的一二把手,其中曹操负责对外征战,荀彧负责总理内政。
然后荀彧与曹操开始了十多年的分工与合作,一起致力于中兴大汉。此时荀彧肯定是很高兴的,因为自己迈出了中兴大汉的坚实一步,还为汉献帝找到了曹操这个忠心耿耿的大汉能臣,凭着自己与曹操的聪明才智,汉室复兴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三,曹操萌生异心
不过荀彧没想到,曹操的内心在此时已经有了轻微变化,开始由忠心汉室的能臣逐渐变为野心勃勃的枭雄。
立后数言于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公闻之,使人语立曰:“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汉纪)
曹操迎奉汉献帝后大权在握,侍中太史令王立为了讨好曹操,便到处散播流言称:“汉室火德衰微,曹氏土德兴盛,一定会代替汉室坐拥天下。”
曹操听了很高兴,但认为目前代汉的时机远不成熟,便告诫王立说:“我知道你忠于朝廷,然而天道高深莫测,请不要再多言生事。”
建安五年(200年),汉献帝妃子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图谋杀掉曹操,结果事泄为曹操杀死。而董贵人已经身怀有孕,所以汉献帝向曹操请求放过董贵人,但曹操执意杀掉了董贵人。
曹操对阿谀劝他称帝的王立不予处罚,又擅杀怀有皇嗣的董贵人,如此种种显然有悖逆犯上之嫌,而荀彧似乎对此视而不见。虽然史料没有记载荀彧对曹操如此行事的反应,但他内心应该是不安的,可却没有公开表示反对。
可能是荀彧认为当今天下大乱,乃非常之时,需要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毕竟天下还没一统,如果自己现在就和曹操内斗,那只会使自己复兴汉室的努力功亏一篑。况且袁绍在北,是自己和曹操复兴汉室的重大威胁,只有先把这个威胁除掉,汉室才有复兴可能。
不久官渡之战爆发,曹操与袁绍打得是难解难分,畏惧袁绍势大而有了退军的打算。而荀彧知道成败在此一举,于是努力给曹操鼓劲,使曹操得以坚持下去,最终取得胜利。
四,反对称公
然后曹操乘胜进军河北,通过数年时间消灭袁绍集团,一统北方而成为汉末最强枭雄。但曹操的野心也随之巨额膨胀,有了代汉自立的野心。而荀彧依旧以汉臣自居,希望继续维持大汉皇朝,这使得二人之间产生了严重裂痕。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三国志·荀彧传)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的心腹谋士董昭等人向曹操劝进,希望他进爵魏公。曹操于是秘密向荀彧征求意见,希望这个心腹谋士鼎立支持自己,好让自己能顺利的完成代汉自立。但荀彧对此坚决反对,还劝曹操不要忘记匡扶大汉的初心。
原来东汉实行二十等爵,公爵并非常设爵位,而汉朝获授公爵的只有安汉公王莽及周朝后裔姬党,孔子后裔孔吉等寥寥几人而已。另外东汉初年光武帝曾封几位皇子为公,不过很快就将他们提升为王。因此曹操进爵为公,无疑是想效法王莽迈出代汉的第一步,接着以禅让的方式完成代汉。
荀彧对此心知肚明,自然是极力反对,可此时曹操羽翼已封,完全不是他可以抗衡的。然后曹操为了铲除荀彧这个威胁,便不顾两人长达二十年的交情,将其逼死。
荀彧是汉室忠臣,却辅佐曹操,算是最幸运又不幸。幸运的是曹操是最有能力,而且最有希望统一天下,不幸的是曹操有野心。荀彧辅佐刘备应该是最佳的,不至于落得最后那个下场。曹操手下谋臣(注意是谋臣不是文臣),唯独荀彧是汉室忠臣,其余多少懂变通知大势。
有时候不用刻意去解读 首先荀彧这个人你说他是忠臣但他真没做什么大汉忠臣该做的事 奉天子以令不臣?谁令不臣?是天子自己吗?显然不是 荀彧从一开始给曹操的定位就是架空天子的权臣 而且曹操称呼荀彧为子房显然是自比刘邦 荀彧心知肚明还不是一样辅佐 这货就算有忠心也不过就是那么一点点不安而已 曹操做的事他是一件没拦着 至于最后曹操自己称王为啥又拦着只能说是有点倚老卖老了 估计也就是想后世留个好名声 和汉室忠臣基本八竿子打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