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响”是怎样炼成的——纪念黄海怀先生

楚天世纪传媒 2021-04-07 16:23:58

2021年4月4日清明节,湖北省现代名人研究院院长黄嘉红,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二胡硕士研究生导师、黄海怀先生的弟子李坚雄和夫人王卉波一同来到武汉音乐学院校园,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黄海怀铜像前献花祭奠。

黄海怀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影响深远的二胡艺术家。他集演奏、教学、创作才华于一身,毕其一生之拼搏、创新进取,为中国二胡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67年,黄海怀先生,因患癌症,英年早逝,享年三十二岁!他生前创作并演奏的《赛马》、《江河水》,成为他年轻生命的绝响,是百听不厌,久演不衰的传世珍品,是不朽的经典之作。

黄海怀先生1935年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现萍乡市)一个生产、经营土布的家庭。黄海怀自小就喜欢音乐,尤为酷爱戏剧,喜欢与民间吹鼓手交朋友。但凡红白喜事,吹吹打打的地方,就有黄海怀的身影。在大街上遇到拉胡琴的算命先生,他定要紧追其后听曲子。黄海怀从民间艺人那里学会了吹拉弹唱,鼓钹锣钗,样样精通,成为当地的“司鼓”名角。

1949年,黄海怀小学毕业,考入萍乡县熬州中学。在读三年,热衷开展校园音乐活动,连任三年文体股长。在校读书,黄海怀除了享受助学金外,还经常利用节日,假期去拾煤块,卖煤渣,参加修筑公路,挖沟挑砖,当临时工,从劳动中获得报酬,补贴学费。

1952年,黄海怀先生初中毕业,考入江西省立萍乡高中,十七岁时,一边读书,还兼任萍乡县正大街业余剧团副团长和教习,排练文艺节目,配合政治运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此时,他的音乐特长得到了施展。他每晚练习二胡到深夜,为了不吵闹邻居,他想法子,用铅笔当弱音器,将琴码隔开,小声练习。第二天照常上学,从不耽误。自此,他的二胡演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是年元旦,他参加萍乡剧院举行的文艺晚会,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登台演奏刘天华二胡曲《良宵》,受到现场八百多名听众的欢迎,在二胡演奏生涯中初露锋芒。1953年,江西省立萍乡高中举办新年音乐晚会上,他演奏了阿炳的《二泉映月》,全场一千多听众掌声雷动。1955年元旦,他参加由萍乡县委组织举办的新年文艺晚会,在县工商大礼堂,他演奏了《汉宫秋月》和民间乐曲《杜鹃哀鸣》,全场掌声如潮,经久不息,从此成为了萍乡小有名气的“二胡演奏家”。

1955年7月,黄海怀先生在江西省立萍乡高中毕业后,报考武汉中南音乐专科学校,黄海怀以熟练的演奏,优异的成绩,被中南音专作为二胡专业学生录取了。他便师从周华林先生学习二胡演奏。

从萍乡到武汉,对黄海怀来说,无疑是他人生道路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对他的二胡演奏生涯来说,是从纯粹的个人兴趣转向专业化训练的进程,从业余爱好向精英发展的历练。

中南音专坐落在闻名遐迩的黄鹤楼下,烟波浩渺的万里长江边,是清代两湖总督张之洞“两湖书院”的旧址。院内面积虽然不大,但环境实为优美,沿着两湖湖边,临时搭建起一排排象亭子一样的小木屋,人们称之为“木头琴房”,是专门给老师上课和给学生练琴用的地方。黄海怀先生就在这样幽静、富有诗意、弥漫着音乐艺术氛围的环境中,把美好的理想转化为刻苦学习的行动。

在周华林先生悉心指导下,黄海怀系统地学习了二胡演奏的技法,如饥似渴地对刘天华、阿炳、蒋风之、张锐、刘明源等名家的演奏,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如痴如迷地听唱片,一遍又一遍地模仿、模仿、再模仿。他常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黄海怀专修二胡演奏三年,是刻意模仿名家的三年;是潜心钻研名曲的三年;是在模仿中苦苦寻求创造的三年。三年面壁,黄海怀从小木屋里走出来了。

1958年,奋斗三年的黄海怀,在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毕业了,学校决定让他留校任教。此时的黄海怀,在二胡演奏艺术的修养上,在审美情趣的取向上,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些变化悄悄地渗透到他日后的创作思维和教学实践中。他教学很严谨,很有个性,在给学生授课中,他强调读谱,强调唱。他说:“要拉好,先唱好。通过唱来建立音乐的旋律感,掌握乐曲的韵味与风格。”他认为:“二胡的发音是以声乐为蓝本,二胡演奏要模仿人声,声乐的波音就是二胡的揉弦音。二胡的揉弦要向民歌唱法学习,要向戏剧唱法学习,还应该向意大利的美声唱法学习。”听他授课,令人茅塞顿开,心明眼亮。他鼓励学生要勤奋、谦虚、好学,要学识丰富,博采众长。他说:“慢弓揉弦要学张锐,快弓跳弓要学王国潼,绰注韵味要学刘明源,地方风格要学鲁日融。”并指着学生们说:“你们把这四个人的绝活学到手了,就可以成为最出色的二胡演奏家。”他主张:“拉琴要发自内心,要用全身心演奏,要以情发音,以音传情,以情动人。”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他教学的风格特点,他非常注重课堂示范演奏。他的演奏音色甜美,运弓流畅,韵味细腻,挥洒自如。学生们听了他的演奏,有如久旱逢甘雨,非常解渴,兴奋不已。

1959年,经济独立了的黄海怀,心情舒畅,工作顺利,踌躇满志,雄心勃勃,眼前一派光明景象,觉得有一腔热情在蓄势喷发,是到了施展自己音乐才华的时候了。于是,他开始创作二胡曲《赛马》。《赛马》的灵感和核心旋律来自蒙族民歌《红旗歌》。这首民歌在我国民间已经传唱了上百年,建国以后流传更加广泛,是人们过耳能颂的歌曲。黄海怀先生搞创作很特别,带有很大的即兴性。以他的习惯,还是从哼唱入手,然后再在二胡上试弦,如此反复多遍之后,觉得顺口了,就把谱子记下来。所以,他创作的《赛马》,朗朗上口,丝丝入扣。乐曲一开始,就以豪爽的气派,沉雄的功力,明快的节奏,勾画出蒙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展现红旗飞扬,马蹄铿锵的欢乐气氛。接着便完整地引用《红旗歌》那四句对仗工整,脍炙人口的旋律,并通过对旋律的加花变奏,使乐曲高潮迭起,英气闪烁。最令人称奇的是,在扬琴伴奏部复奏旋律的时候,他灵机一动,创造性地运用了大段落的拨弦演奏技巧,二胡与扬琴织成一体,使乐曲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引人入胜。这在二胡演奏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创举!《赛马》一曲的创作,展现了黄海怀先生从形象思维到感情逻辑,都饱含着他内心一种强烈的感性冲动,从而迸发出在演奏上的艺术火花。《赛马》仅有三分二十二秒篇幅的乐曲,却一扫旧时士大夫的书卷气,以昂扬的姿态,尽情地宣泄时代的精神风貌,其艺术效果,令人折服!

1960年,黄海怀先生完成了《赛马》的创作,即时刻印成教材,进入课堂,向学生们传授。开始在“两湖书院”的小木屋里奏响。激情的旋律,伴随着春风杨柳,穿过小桥幽径,融入湖光水色,奔向广袤的千里大草原。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赛马》就是黄海怀先生内在心境的写照。

1962年3月,广州举办首届“羊城花会”,湖北派代表团参加演出,节目中有黄海怀先生的二胡独奏《赛马》。《赛马》一曲,一经演出就轰动了羊城。在演出成功的喜悦中,黄海怀听到了当时辽宁代表团旅大歌舞团双管演奏家谷新善演奏的《江河水》。黄海怀一下子被这首东北民间乐曲镇住了魂,缠住了心,久久不能平静。他决心要把《江河水》移植到二胡上来演奏。

回到武汉,他立即着手《江河水》的移植工作。移植也是一种创作,而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作。他还是从哼唱入手,再到二胡上试弦,拟定弓法、指法。根据二胡弦式的特点,他刻意发挥二胡空弦音的特殊效果,并充分应用喷弓、波弓、压弓、悬弓、顿弓、颤弓等多种弓法技巧来表现乐曲如泣如诉、悲愤欲绝、如痴如呆、哀怨凄楚的情韵。一个月之后,黄海怀先生的学生们在“两湖书院”的小木屋里,听到了他亲自演奏的二胡曲《江河水》。那恸天地、泣鬼神的音乐,有如决堤的江河,从他的指间喷泄而出。

1963年5月,第四届“上海之春”举办全国首次二胡演奏比赛,是中国二胡艺术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是1949年建国十几年来二胡演奏队伍的重大检阅。比赛选手来自全国各地音乐院校和文艺团体,都是经过严格筛选而产生的二胡演奏精英。上海之春”二胡演奏比赛,既为当时年轻一代的二胡精英们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也为黄海怀先生创作并演奏的《赛马》、《江河水》提供了向全国公开亮相的舞台。黄海怀参赛的重点曲目是他自己创作的《赛马》、《江河水》,凭借自己的演奏实力,他顺利地进入了复赛,在决赛中得了三等奖。尽管如此,“上海之春”之后,《赛马》、《江河水》仍然象插上了翅膀,广泛流传于大江南北,风靡全国,那勾魂摄魄的音乐,深深地烙在了人们的心坎上。

1966年9月,黄海怀先生觉得身体不行了,到上海长海医院剖腹检查,确诊是肝癌晚期,无法医治,将伤口缝合后,返回武汉,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此时,先生已骨瘦如柴。看到人们来探望,先生两眼渗着泪花,却始终流不出来。他知道自己已经不久于人世,便向学校请求,把他演奏的《赛马》、《江河水》的录音再放给他听一次。听完录音,先生的泪水流了下来,但已经哭不出声了,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掩鼻垂泪,泣不成声。

1967年早春二月,先生病情恶化,出现肝腹水,食道静脉曲张,大吐血,抢救无效。于当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逝世,享年三十二岁。呜呼!二胡之骄子,站在“奈何桥上”,乘着《赛马》、《江河水》的袅袅余音,默默地、不甘心地走了!可是,他三十二岁生命的绝响——《赛马》、《江河水》依然留在了人间。

黄海怀先生,人已去,曲尚在,音永存!(紫荆新闻网记者刘小浩 编辑李海峰)

0 阅读:2

楚天世纪传媒

简介:秉承实事求是原则传播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