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2月1日,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接到一个很特殊的邀请——到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做客。
这是破天荒的事情。
过去,举行中美华沙会谈,既不在美国大使馆,也不在中国大使馆,而在所谓的中立区。
接到邀请的时候,斯托塞尔笑了。
不久前,在华沙文化宫举办的南斯拉夫时装展览会上,斯托塞尔大使碰到了中国使馆官员。他主动上前打招呼,并且对他们说:“我最近在华盛顿见到尼克松总统,他说,要和中国进行重大会谈。”
中国使馆官员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没有作出答复。现在,这应该算是正规的答复了。
斯托塞尔以为中美之间的接触是秘密的,说他将高兴地和小心地从后门进入中国大使馆。
中国驻波兰临时代办雷阳却答复他:
“请走正门。”
于是,斯托塞尔大使驱车堂而皇之地进了中国驻波兰大使馆。
来而不往,非礼也。几天以后,中国驻波兰临时代办雷阳也应邀去了美国使馆。
这两次互访的意义,远远不止商定了在1月20日举行中美华沙谈判第135次会谈。这是一种象征,一个信号。西方的传媒马上予以报道,认为这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的一步。
1970年1月20日举行的中美华沙会谈,交换了很有意义的意见。
斯托塞尔用沉稳的语调说出了显然不是他本人意见的意见:
美国政府准备派代表去北京或者接受中国政府的代表到华盛顿直接讨论一些问题。
雷阳点头,并说了一段代表中国政府的意见:
中国方面愿意讨论美方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任何意见和建议。两国间的会谈,可以继续在大使一级进行,也可以在更高一级或通过双方同意的其他渠道进行。
自此,中美关系按照历史的规律向前发展……
正像毛泽东后来与埃德加·斯诺谈话时说到的一样,事物总是曲折前进的。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亦然。正当中美关系向缓和方面发展的时候,中国的南邻——柬埔寨在美国的直接插手下,发生了右派政变。这不能不影响到中美关系。
中国人向来不买“世界警察”的账,更何况,美国这次的行为已经不仅仅是当“警察”了,而是赤裸裸地干涉别国的内政了。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在北京宣布成立了民族团结政府。
在这种情况下,原定5月20日举行的中美大使级第137次会谈是不可能举行了。这一点,中美双方的决策人物已经预料到了。尼克松没有料到的是,毛泽东会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听林彪宣读他的“5·20声明”:
尼克松政府内外交困,在世界上非常孤立。抗议美国侵略柬埔寨的示威运动席卷全球……
美帝国主义看起来是个庞然大物,其实是纸老虎,正在垂死挣扎。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越南人民、老挝人民、柬埔寨人民、巴勒斯坦人民、阿拉伯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怕美帝国主义,而是美帝国主义怕世界各国人民,一有风吹草动,他就惊慌失措。无数事实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国能够打败强国,小国能够打败大国。小国人民只要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
毛泽东的声明,很快传到了大洋的彼岸。
尼克松在白宫的办公室更是暴跳如雷。他觉得中国人太狂妄了。他抓起电话,给有关人员打电话:
“把在越南用不着的第七舰队的全部舰只开进台湾海峡,挫掉毛泽东好战的锐气。我要他们知道,我们不是在虚张声势,恐吓什么人……”
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却和他的看法大相径庭。这位博士认真分析了毛泽东的声明,认为是一篇非常空洞的文章,既没有对尼克松本人进行人身攻击,又没有在有争议的双边问题上表态。
他甚至还认为,毛泽东这么做,是利用美国在柬埔寨的行动大事宣扬,是对西哈努克的支持。
当基辛格在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里把他的这些想法明明白白地向尼克松阐明之后,尼克松的脸色好看了许多,呼吸也似乎均匀起来了。
其实,毛泽东的这个声明也确是费了些心思的。他指示让外交部的大才子乔冠华起草,征求了一些人的意见,由他亲自改定的。
中美关系经过此番曲折之后,又按照历史的规律向前推进了。
尼克松向美国的《时代》(Time)周刊记者发表了一个很有意味的谈话。这个谈话的重要议题是刚刚结束的约旦危机。但他认真地谈到了中国问题,谈到了他的态度。
“……如果说,我去世之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
要知道,这份1923年创刊的《时代》在全世界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几乎每个国家的首都都有它的特派记者。尼克松的这段话一出,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注意。
两天以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纪念日。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极其盛大的庆祝活动。在花的海洋里,旗的海洋中,人们注意到了天安门城楼上有一位高鼻梁、蓝眼睛的美国人。在第二天出版的北京各大报纸上,都用了较大的版面刊登了一张毛泽东和这个美国人说话的照片。
这个美国人就是埃德加·斯诺。
据当时负责新闻摄影的人讲,这张照片的刊发,完全是周恩来总理一手安排的,还指示要做一些必要的技术处理。
在众多的照片中,周恩来为什么选中这一张在显要的位置发表?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并不很清楚。还有人猜测,这位斯诺先生是不是美国共产党人?
今天,我们再看这张历史照片,会觉得周恩来总理的用心是多么的明显,但在当时,不要说一般的中国人,就是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也没能理解这张照片的意义。
事后,他和尼克松都对这张照片所传递的信息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遗憾不已。
作者:董保存
解放军(解放军文艺、昆仑)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大校军衔。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一九七五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小说,报告文学十六部,二百多万字。近年来在传记文学、纪实文学领域著述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