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里的吃喝250:漏洞百出的诈降计,神秘的阮小五之死

北方丽人读书观史 2024-02-24 19:09:53

《水浒传》是一部小说,尽管人数众多,尽管不可能平均笔墨,总要有详有略,但作者对笔下的108个好汉都是有感情的,对每一个人都是诚恳而负责的。

哪怕就是一笔带过呢,作者都对每个好汉交代了来历,并一一写出他们最终的结局:活下来的后来去哪儿了,干什么了;死去的,是战死的,还是病死的,还是负伤后不治而亡的,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不仅如此,那些病死的,是得了什么病也都一一说明。而阵亡的,是在阵前被敌人杀死的,还是在混战中被杀的,也从无含糊。

然而在清溪之战中,最后一个阵亡的头领阮小五,他的死亡却是模糊不清。

阮小五不是跟着宋江或卢俊义参与攻城战的,他是之前和李俊等水军将领混入清溪城去诈降的。

原本,在宋江部队从睦州出发之初,吴用和宋江商量,要使一个诈降计,里应外,才能捉住方腊。吴用建议派李俊率领水军将领,带着船上的许多粮食前去诈降。他们认为,那方腊是孤陋寡闻的乡下人,看到这些粮食必然喜欢,然后深信不疑。

于是,李俊带领梁山剩下的水军将领阮小五、阮小七、童威童猛兄弟,5个人驾驶60条粮船前去诈降。

接待李俊的是方腊的丞相娄敏中。

李俊没有隐瞒自己的姓名出身,他告诉娄丞相,当年我曾经在江州劫法场救下宋江性命,可他后来受了朝廷招安,便忘了此前恩义,屡次折辱我们不说,现在很多将领都死了,他还威逼我们水军向前。我们很生气,便带着他的粮米船只,前来“投拜大国”。

听了这番话后,娄丞相深信不疑,随即将李俊带去见方腊,方腊也没有丝毫怀疑,立即封李俊为“水军都总管”,阮小五四个人都封为水寨副总管,安排他们在清溪管理水寨船只......

这个诈降计本身没问题,但有问题的是,这个时机不对。

这是什么时候了?宋军不断胜利前进,方军节节败退,绝大部分地盘都已经失去(就剩下一个清溪县和帮源洞),手下将士十去八九,灭亡的命运已经清晰可见,这时候,宋江手下的第一号水军头领来投降,疯了吗?

方腊就是再孤陋寡闻,再傻再笨(比如我这样的读者),也不可能“深信不疑”啊!

人家还不把粮船都收下,然后把这几个人都卡擦了?

宋江进攻清溪,“里应外合”是可能的,但这个内应绝不可能是梁山军此时派去诈降卧底的人,只有可能是方军内部,眼看大势已去主动投降的人——古今中外,任何一个集团,当濒临覆没之际,只有纷纷投降胜利者的,哪有去主动投降失败者的?

但作者一定要方腊相信这个拙劣的“诈降计”,我们就只能这么读了。

成功打入敌人内部的李俊等人,果然在宋江与卢俊义合兵一处、进攻清溪城的关键时刻,在城中放起火来,搅得城内大乱,城外的宋军趁机攻进城来,双方进行了一场大混战。

当战斗结束,宋江在清溪城内清点伤亡,情况是这样的:

“长汉郁保四和女将孙二娘,都被杜微飞刀伤死”;

“邹渊、杜迁,马军中踏杀”;

“李立、汤隆、蔡福,各带重伤,医治不痊身死”;

“阮小五先在清溪县已被娄丞相杀了”。

前面的七位陆军统领都是在攻城战中牺牲的,可阮小五,他是跟着李俊诈降的啊,啥叫“先在清溪县被娄丞相杀了”?

后文中说到这位娄丞相,说有百姓来报,“娄丞相因杀了阮小五,见大兵打破清溪县,自缢松林而亡”——貌似娄丞相先识破了这诈降计,或者,在阮小五他们在城中放火之时,被他发现,当即杀死阮小五的?

可阮小五不是领头的,也不是最后的,为什么被杀的是他呢?他被杀的时候,其余四个人干啥去了?他的亲弟弟阮小七怎么就不帮个忙?既然识破了他们的身份,娄丞相为啥就只杀阮小五,其余的四个人,怎么就放过了?

后来,娄丞相既然都有时间从容自缢,怎么不赶紧跑呢?既然已存必死之心,为啥不再杀几个人?

一起去诈降的五个人,只死了一个,其余四人都安然无恙,作者连句解释都没有,实在让人生疑。

并且,阮小五不是那些面目模糊的好汉,他是参与智取生辰纲的七人之一,算是“首义”英雄,他还是位列天罡的正将,无论如何,作者都应该稍微交代得清楚一点,不应该死得这么稀里糊涂吧?

但作者就是不说,我们就只能猜测。

我们记得,曾经,在乌龙岭之战中,阮小二带领童威童猛和孟康迎敌,结果童威童猛舍弃战友,临阵脱逃,阮小二眼见要被俘,当即挥刀自刎。

现在,阮小五和阮小七又与童威童猛一起诈降,难道又是他们又见死不救?还是童威兄弟心虚,怂恿李俊将阮小五和阮小七各自单独调开?

我们不知道,我只觉得阮小五死得太莫名其妙了。

梁山泊水军,是晁盖系和宋江系平分秋色,张顺和张横早已退出战场,李俊小团队毫发无伤,而阮氏三雄中,阮小二自杀,阮小五神秘死去,就只有一个阮小七活了下来。

尽管没有任何根据,但我有点怀疑李俊他们几个了......

0 阅读:218